文/钟芳
人生的意义何在,生活的道路又究竟应该怎样走?相信许多人在迷茫困顿的时候,难免会发出这样的诘问。《总有路在等你》(湖南文艺出版社2024年6月出版),集结了史铁生、梁实秋、汪曾祺、季羡林、沈从文、老舍、郁达夫等7位名家的作品,记录了作家们对人性的思考,对相关生命意义的孜孜探索。
全书分上篇“行路人”和下篇“路上事”两个部分。上篇以记人为主,涉及生命旅途中遇到的亲朋好友等诸色人等。下篇以叙事为要,主要描摹世间万象,在亲切随和的讲叙中,告诉我们人生的路该怎么走,并进一步归结出人生的终极意义。
在书的核心篇《秋天的怀念》《我与地坛》两文中,史铁生用饱含深情的笔墨,倾情记叙了母亲在他最艰难的时刻,用细致入微的母爱,守护并陪伴他度过人生低谷的故事。那年,史铁生自双腿瘫痪之后,脾气日益变得暴躁,常常在家中无端地砸毁家什,母亲每到屋外“躲避”一段时间,总放心不下残疾的儿子,都会时不时赶回家中,默默收拾满屋的狼藉。而一旦儿子情绪好转,母亲又会时常推着轮椅,带史铁生去离家不远的地坛赏花观草。面对生活中的重重磨难,母亲没有退缩、没有消极地等待、更没有放弃,而是以乐观向上的负重精神,毅然承担起照顾病重儿子的使命。母亲的坚强和隐忍、开朗与豁达,深深感染了史铁生,也赋予了他昂然前行的动力。以致多年以后,史铁生摇着轮椅,独自走向地坛的时候,睹物思人,他最想念的人就是他的母亲。尽管母亲已离别了人世,但给史铁生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当一个人遭受命运的不公对待时,首先要学会坚强地承受,然后坚忍地生活下去,要相信经历过风雨的考验,终究会迎来柳暗花明的那一天。母亲的爱,也让史铁生明白了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让他在逆境中变得更加坚强。史铁生无疑是生命的强者,他用一篇篇真挚的文章,书写亲情,讴歌母爱,传递缕缕不绝的世间温情,每每读来,都予人温暖向上的力量。
老舍的《四位先生》,则用幽默风趣的语言,热切讲述了与吴组缃、马宗融、何容等四位先生的往来交集。吴组缃的乐善好施和慷慨大度、马宗融的古道热肠和平易随和、姚蓬子的闲适率性和执着坚守、何容的随遇而安和洒脱不羁,都给老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他们个性不一,但对待生活的态度,却是共同的。从他们生活化的一言一行里,始终能感受到他们怀抱着一颗感恩的心,用心、用情地活着。四位先生不为书斋所累,时常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传递真情,感受温暖,浑身上下都溢满了正能量。吴组缃在著书之余,饶有兴趣地养起了小花猪,脑力与体力的结合,让他对平凡的生活,越发变得热爱。而马宗融则有些特别,虽然他佩戴了手表,但无论约他开会或是吃饭,总要迟到一个多钟头。不是马宗融没有时间观念,而是他太关注凡尘百姓的生活状态,路遇吵架的,他会积极调解,遇上某处起火,他得帮着去救。有人追赶扒手,他必然加入,而且非捉到不可。他跟谁都谈得来,在他看来,相互帮衬是做人的基本操守,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世界必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说到大大咧咧的姚蓬子,虽身居陋室,但就是这么一个“不甚讲究”的人,却爱极了砚台。小小的砚台也承载着他汩汩的真情,让姚蓬子于挥毫泼墨中,尽力书写着中国光辉的历史,尽情讴歌着人世间的温润和良善。至于几次直言要戒烟的何容,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最终没有戒掉。但一个不矫饰、真性情的知识分子形象却跃然纸间,让人忍俊不禁之余,恍然顿悟,世间是多姿多彩的,常用辩证而宽容的态度,去用心审视这个包罗万象的大千世界,才是我们应有的生活态度。
此外,汪曾祺的《薛大娘》、沈从文的《萧萧》、梁实秋的《房东与房客》等其他篇章,也以特立独行的书写,揭示了人性的幽微,表达了“无拒生活坎坷,大胆去爱”的写作旨归。
世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只要我们敢于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通过不懈的努力,终究会等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那一天,和美好相遇。《总有路在等你》就诠释了这样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