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国海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选自《周敦颐集》的《爱莲说》一文,作者周敦颐”,名篇名人,广为人知。
陈垣在中国避讳学奠基之作——《史讳举例》里指出:“避讳为中国特有之风俗,其俗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其历史垂二千年。”所改的种类大致为23种,主要是改名和改字,包括人名、字、号、谥,以及改官名、地名、物名、书名、年号和干支名、常用语等。其中影响面最大的国讳,涉及皇帝及其先人的名字,官员、百姓自己名字中与之相同的,就得改动,这在封建社会大行其道,形成独特的避讳文化。如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在唐代为避太宗李世民讳而改为《齐人要术》,现在多数人都不知此书还有这一曾用名。因避讳而生的错误、误会、浪费的人类必要劳动时间可想而知不在少数。避讳中的更名,不止于改本朝名物,还关联到改动前朝的。因此,由避讳而造成的名和字的错综复杂可想而知,周敦颐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他历经了“北宋真宗天禧元年周敦实→仁宗天圣九年改名周惇实→仁宗嘉祐八年自己主动避讳改名周惇颐→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因避讳被改名周敦颐”的四次变化。
通常我们所知的周敦颐,世称濂溪先生,其学称濂溪学。父亲周辅成,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进士,官至贺州桂岭令。南宋理宗淳祐元年,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共获从祀孔庙殊荣。158年间,三度更名。
第一次:周敦实→周惇实。据宋庹正《濂溪先生周元公年表》,该年表流传至今形成两种说法,常见的是原名敦实。1031年,其父周辅成去世后,周敦实与姐姐周季淳、弟弟周敦贲,连同他们同母异父的兄长卢敦文携母亲前往河南,投靠舅舅龙图阁学士郑向。郑向自己的孩子皆以“惇”命名,故改周敦实、周敦贲、卢敦文。名中“敦”为“惇”,以示视如己出之意。当时的官员享有给予子孙入学或做官权利的福利性“荫子”制度,仁宗景祐三年(1036),郑向就推荐周惇实为“将作监主簿”。明清多数濂溪学文献持此说。另一种认为最初就叫“周惇实”,以最早的濂溪学文献——南宋刻本《元公周先生濂溪集》为代表。笔者认为从3个角度分析:卢敦文、周敦贲两人中间均为“敦”;1189年“周惇颐被改名周敦颐;后志具备“可修正前志”的优势;“敦”的可能性大。
第二次:周惇实→周惇颐。1063年,赵曙(1035年至1062年间名为赵宗实,庙号宋英宗)即位,为避其旧名讳中的“实”字,周惇实改“实”为“颐”,惇字不变。当时他47岁,系其自己改名。今存世石刻的英宗治平三年永州朝阳洞题名、四年永州九龙岩题名、神宗熙宁二年肇庆星岩题名,均为周惇颐。
第三次:周惇颐→周敦颐。周惇颐去世116年后的1189年,赵惇(庙号宋光宗)即位,为避其讳,时人将“周惇颐”改为“周敦颐”。再改之“敦”字或源于濂溪父为其所取之名“周敦实”中,也算有所依凭。
在古代典籍中,“周惇颐”多见,“周敦颐”少见,其他两名不常见。南宋人因避讳替濂溪所改之“周敦颐”,在宋刻本中已被弃用,而复起用“周惇颐”。在明清多个濂溪学文献中也均作“周惇颐”,如明鲁承恩《濂溪志》、周木《濂溪周元公全集》、胥从化《濂溪志》、李嵊慈《宋濂溪周元公先生集》、王会《濂溪集》、周与爵《宋濂溪周元公先生集》、清吴大镕《道国元公濂溪周夫子志》、周诰《濂溪志》、彭玉麟《希贤录》等较为重要的几种。古代朝鲜和日本多称濂溪先生、周濂溪、周子,极少直呼其名。在典籍中,“惇”多“敦”少。近百年来,中、日、韩等国通行作“周敦颐”。对此,学界大致有三种观点:依现行习惯,续用“周敦颐”;改不改均可;科普文化类著述为从俗从众可不改,学界可改“周惇颐”,还其一个正确的名字。
由此可知,周惇实这名字,既为他自己所认同,也凸显了舅甥亲情。而周敦颐之名,更改于其过世116年之后,是一个连他本人都不知道的名字。笔者认为,从实事求是出发,在原属“避讳”之因而多数“复原”的当代,复其名周惇实更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