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15日 星期四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老年人迷上网购的“心理真相”

喜欢在不同购物平台捡便宜货 几乎日日收快递 都是生活无聊惹的祸?

  ■文/记者 何可人 王肖君  

  摄/记者 范方斌 何可人 

  空余时间沉迷刷手机,早已不是年轻人的专属。近年来,随着老年人慢慢跨越那道“数字鸿沟”,对于刷手机的沉迷程度,相较于年轻人来说,着实有着“有过之而无不及”的趋势。

  六七十岁的老年人一旦迷上网购,就更加固执。空闲时间多,总喜欢盯着各类社交平台的直播间,下单杂牌生活用品、劣质保健品。捡漏心理作祟,甚至不惜借钱、贷款,购买没有任何鉴定证明的古董文玩……一单单地“剁手”,怎么劝都不听,成了摆在子女面前的新难题。

  现实案例

  网购人物:蔡阿姨

  都是生活无聊惹的祸?

  一边吐槽网购坑多,一边还是忍不住“买买买”

  家住城厢街道的蔡阿姨,今年70岁刚出头,大多时候一个人住,爱上网购一年有余。

  最初,蔡阿姨接触智能手机,单纯是唱歌。她在一些K歌平台手机App里每天唱歌、听歌,打卡做任务,和“友友”们切磋交流。

  渐渐地,这些平台的每日打卡任务中多了不少短视频及网购平台的跳转链接。而“友友”们也纷纷开起直播。

  蔡阿姨发现,一切都变味了,唱歌不再是重点,带货才是很多“友友”的目的。从一开始推销话筒、耳机、手机支架等与唱歌相关的货品,渐渐的,货品的种类越来越丰富。

  蔡阿姨虽说算个精明人,但碍于情面,在“友友”们一次次“劝说”下,她终于还是“入坑”了。

  正所谓“一入坑门深似海,从此钱包是路人”。从吃的番薯、醉蟹、风干鸡腿,到穿的衣服、鞋子、帽子,再到用的发绳、包包、护肤品……初尝网购乐趣的蔡阿姨,如同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琳琅满目的商品,激情的解说,诱人的美图,超低的价格……网购平台的这些特色,对蔡阿姨来说,简直招招都是“必杀技”。

  就这样,歌也没劲唱了,街也不再逛了,每天醒来先看看今天网上有什么可买的,成了蔡阿姨的日常。

  蔡阿姨每次都是自己看中了就直接下单,不懂跟卖家沟通,也不怎么退货。让她始料未及的是,这个网络世界里有很多不是“照片”而是“照骗”的存在,卖家秀和买家秀存在着天壤之别。

  一次,蔡阿姨上网淘了一条二三十块钱的裤子,感觉捡到了便宜货。结果收到后发现有瑕疵,只得拿去裁缝店加工。

  又一次,蔡阿姨网购了一双拖鞋,结果买来尺码偏小。因为不懂怎么退货,也碍于麻烦,加之觉得反正价钱不贵,最后就直接送给了亲戚。

  还有一次,蔡阿姨买个包,结果收到了两个不同款式的包。原来,店铺有个两件优惠的捆绑销售选项,她购买的时候一通操作,稀里糊涂就付了两个包的货款。

  蔡阿姨还经常吃“货不对板”的亏。明明链接图片里的番薯、苹果卖相那么好,怎么寄过来的都是“歪瓜裂枣”……

  每每觉得被网购坑了,蔡阿姨都会主动跟女儿“打包票”:再也不网购了。可是,消停没多久,瘾头就又上来了。

  这不,前几天蔡阿姨又下单了一款标榜是产自景德镇的猪油罐,售价13元多,拿到手后觉得还算满意,便又兴高采烈地跟女儿汇报起了新“战绩”。

  那么,蔡阿姨家里缺猪油罐吗?并不缺。

  网购一年多,蔡阿姨买的东西大部分都是些可买可不买的生活类小东西,少则几毛钱,最多不过百把块。就算如此,粗略算来,也已经花了三四千元。并且,大部分买来的东西最终都落得闲置的下场。

  为什么就是忍不住在网上“买买买”呢?蔡阿姨自我剖析,觉得还是生活无聊惹的祸。

  由于平时大多是一个人住,又不善于交际,蔡阿姨没有多少人可以沟通。唯一爱好的唱歌,因为少了从前那种和“友友”交流互动的氛围,也渐渐失去了兴趣。而随着年岁的增长,腿脚不太方便了,出门走走也越来越觉得吃力。

  除了忙一日三餐,蔡阿姨整日宅在家,最好打发时间的方式就是打开手机淘货,听着主播们推介商品时一声声唤着“姐姐”,令她倍感亲切。看到喜欢的东西想买就买,怎一个“痛快”了得。

  网购人物:傅老师

  都是病痛“后遗症”?

  只买吃食,每个月网购接近3000元

  今年78岁的傅老师,随老伴、女儿住在义桥镇。77岁前因为没下载过淘宝,也没有抖音等社交平台,由此也没有网购过。平时买菜就是山后村农贸市场,日用品就是家门口的超市,从来不会去萧山城区或滨江的综合体逛街,因为没有什么要买的。

  “没有网购前,老妈的开销不多,一家三口每月伙食费最多不超过1000元。自从学会了在微信视频号上购物,每个月从微信支付的账单都要接近3000元。”据傅老师的女儿介绍,一年前母亲得了带状疱疹,斜肋处连带后背时常如针扎电击般疼痛,西药、中药、扎针、艾灸,甚至民间偏方都试了个遍,也不见效果,导致身体日渐衰弱,严重时只能走不足百步。

  带状疱疹对身体危害最大的是影响睡眠,晚上只能睡两三个小时,早上又醒得很早,有时凌晨3点就醒来了,这时候对着天花板发呆,确实不如刷微信视频号有趣些。

  大半年前,傅老师在刷微信视频号时偶然刷到了直播带货,于是就用微信下了第一单:一条连衣裙,价格56元。

  这是一条无袖连衣裙,看成分是聚酯纤维,花色就是老年人喜欢的那种五彩斑斓的。傅老师自己倒挺喜欢,因为以前家住龙游商贸城斜对面,经常可以去逛街,这家衣服店看看,那家衣服店讨价还价一番,也是乐在其中。现在,小区门口也不太会有服装店,去闻堰或义桥镇上的衣服店买的话,又远又不便宜,确实不如网购来得方便又便宜。

  在傅老师的女儿看来,女性喜欢逛街这个事情,几乎不分年龄。如今,逛街的形式改变了,但是“逛”的目的没有变,就是不停地寻找新鲜事物,以作为生活的调剂品。不过对于网购一些便宜的衣服,傅老师的女儿表示大大的反对,于是就跟母亲商量好了一个网购的原则:只买吃的,不买衣服。

  定下这个原则后,傅老师倒是挺遵守。之后,家里就是日日拿快递,有时候一天能收到三四个快递,比如38元12个鹅蛋、26元一箱的贵妃芒、醋泡生姜、铁皮石斛粉、俄罗斯蜂皇浆……

  “贵妃芒又大又甜,比水果店里的便宜多了,我吃完又下了一单。醋泡生姜里面有很多添加剂,被女儿数落了一顿。直播带货都自吹自擂说得很好听的,我一般看着便宜就买,微信转账很方便,感觉不那么心疼钱。只有到微信账户的钱用完了,才发觉自己花了这么多,呵呵。”随着网购越来越熟练,傅老师对于直播间的一些说辞也能看穿了,吃了几番亏后,更是掌握了一些门道。

  “老妈除了在门口跟其他老太太聊天和看电视里的打扑克,就是刷手机网购。主要还是身体不好,走不动了,无法出门旅游,只能让心情去‘旅游’,那就是‘买买买’!只要老妈没把退休金败光,就随她高兴了。”傅老师的女儿表示。

  症结分析

  老年人迷上“买买买”

  买的或许是“陪伴”

  老年人为何会迷上网购?

  叶美燕是区中医院杭州南站医疗点负责人,也是一位心理咨询师。她分析说,老年人网购“成瘾”的重要前提,在于老年人对于网络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确实,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末,中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超2.96亿,其中,约1.7亿是网民。《2021年中老年群体触网行为研究报告》显示,在中老年群体中,有51%的中老年群体日均上网时长超过4小时,相较于普通网民,中老年群体的上网时间更长。

  叶美燕说,退休后,闲暇时间突然增多,社会身份从决策者变为从属者带来的落差,子女无法承欢膝下的空虚感,使老年人转向线上寻求慰藉。相较成长于网络时代的年轻人,他们对互联网更加好奇,加上目前直播电商的便利,各种稀奇古怪的玩意激发着他们的购买欲望,使其更容易沦陷其中。

  而许多老年人之所以会有网购的习惯,也源自一些有商品广告植入的短视频。QuestMobile发布的《2022银发经济洞察报告》中统计,国内短视频在上网的中老年人群体中的渗透率已经高达71.2%。

  刷短视频之所以受到老年人青睐,因为他们往往比年轻人更敏感和偏爱网络互动激励。一些已有的沉迷网购的老年人,被发现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大多节俭。于是,在“刷短视频可以领钱”“看视频看直播领红包”等话术的加持下,老人们“情不自禁”地进入操作界面,通过用户每日签到、观看短视频与直播、浏览商品等行为,只为领取现金红包或金币。

  更值得注意的是,当下,年轻人时常把“情绪价值”这个词挂在嘴边。而那些沉迷网购的老年人中,一些人也正是在通过不断地下单,追求着自己的“情绪价值”。

  还记得去年,网红主播“秀才”被封号,揭示了“网瘾老人”的现状。这个坐拥千万粉丝的“秀才”,被称为“中老年妇女收割机”。他的视频精准命中大妈们的情感需求,不少人频繁打赏,甚至引得72岁大妈“千里追爱”。

  叶美燕表示,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老年人沉迷网购的背后,多是因为情感空虚。而老年人犯了“网瘾”产生的危害不容忽视。久坐、长时间看手机、熬夜等不良习惯,都会大大提高疾病发生风险。如加重失眠症状,增加心脑血管疾病、关节疾病、眼部疾病等风险。

  那么,如何让“网瘾老人”数字生活更健康?一旦家有网购“成瘾”的老人该怎么破?

  叶美燕认为,消除老年人的孤独感是关键。作为家人,与其一味说教和反对,不如从本质上入手,多关注老人的生活状况,多了解老人的真实需求,多照顾老人的情绪价值,让他们能充分感受到身边的温暖、交流的快乐,就会有意识地远离洗脑式讲课、伪亲情营销。

  具体来说,要帮助他们在现实世界中拓展社会关系、发展兴趣爱好、增加娱乐方式、丰富精神生活。同时,也要积极引导老人养成健康的上网习惯与作息,提高辨别能力,理性看待直播带货和主播打赏,不要被几声“家人们”“姐姐”迷惑得看不住“钱袋子”,陷入财产和情感“双损失”的风险。

  特别是有的老人频繁网购保健品,掉入投资健康的陷阱,大多是出于对健康的担忧,想让疾病来临时更有保障。这时家人应和他们坦诚交谈,直面问题,从源头上解决困惑。

  而老年人网购“成瘾”现象的背后,也应是全社会的反思。如作为平台方,如何做到守土有责,在内容和传播上把好关;作为监管方,则应加大打击力度,提高违法成本,畅通维权渠道,营造更加安全放心的网络消费环境;社会各界要努力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精准贴心的社会化服务,让老人们真正实现“老有所乐”。

  社会服务不缺位,家人关爱更到位,跟上信息时代步伐的老人们,才能尽享同样灿烂的夕阳红。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喜欢在不同购物平台捡便宜货 几乎日日收快递 都是生活无聊惹的祸?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深读
   第04版:综合
   第05版:天下
   第06版:太阳花
   第07版:公益
   第08版:文化 漫谈
老年人迷上网购的“心理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