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16日 星期五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亩产超750公斤 我区“再生稻”头茬喜迎丰收

  本报讯(记者 何可人 李霖达 通讯员 周介媛)为准确评估我区“再生稻”产量水平,总结种植经验,为进一步推广种植提供科学依据,昨日下午,区农业和林业技术推广中心组织有关专家对位于河上镇众联村博帆农业的“再生稻”高产攻关田进行测产验收。经专家组使用水分速测仪现场测产,亩产干谷最高田块超750公斤。

  “再生稻”顾名思义就是“能再生的水稻”,是一种“利用收割后的稻桩继续发苗长穗”的水稻种植模式。与传统的早、晚两季水稻种植相比,具有省工、省本、省肥、省药等特点,实现“一种两收”,提高亩均效益。

  我区自2019年引进“再生稻”,目前全区“再生稻”种植面积在3000亩左右,主要品种为“甬优4901”。

  “该品种是我们经过筛选,比较适合在萧山种植的品种。从目前高产攻关田头茬的测产情况看,如果下半年风调雨顺,二茬亩产力争突破450公斤,真正实现‘吨粮田’,刷新我省‘再生稻’亩产纪录。”区农业和林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王国荣介绍,为有效减少“再生稻”头茬收割时对稻桩造成压损,今年我区还专门引进了一台“再生稻”专用收割机,可以保障二茬获得更高产量。

  “‘再生稻’既可以解决种植单季稻及双季稻劳动力短缺和人力成本大幅度攀升的问题,也对保证区域口粮安全、调优粮食生产结构有着重要意义。”王国荣说,值得一提的是,“再生稻”还对发展种养结合模式有利,特别是“稻鳖共育”模式,可以延长共生期,亩产效益可达到5000元。

  下一步,我区将积极筛选更多优质“再生稻”品种,推广“再生稻”种植技术,实现稳粮增收。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专题
   第03版:天下
   第04版:公益
   第05版:湘湖周末
   第06版:梦笔桥
   第07版:湘里坊
   第08版:财经周刊
   第Z01版:宁围月刊
   第Z02版:重点工作
   第Z03版:民生服务
   第Z04版:宁“融”圈
7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
网络文明兴 花开万家春
区人大常委会召开“一府两院”工作报告会
亩产超750公斤 我区“再生稻”头茬喜迎丰收
余热余能发电 效率高污染少
萧山开设大龄孤独症青年就业实训基地
致全体市民朋友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