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林青颖 通讯员 应昊翰 范金凯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眼前的她,看上去很文静,扎着利落马尾,笑起来眼角弯弯的。
她叫谢超,今年33岁,是国网杭州市萧山区供电公司营商服务分中心计量班班长。
在不久前闭幕的首届全国“红旗杯”班组长大赛决赛中,她与同事洪怡婷从电力赛道脱颖而出。其中,谢超夺得个人第1名,洪怡婷获个人第2名。据了解,大赛主办方将奖励两人红旗汽车各一辆(使用权)。
在13万人里拿了个全国第一
“完全没想到自己能拿这个名次。”
得知自己拿了第一的时候,谢超还有点不敢相信。
“这次的比赛太难,节奏太快了。”直到接受采访当晚,她还能回忆起当时赛场上的“火热”,“全程AI评分,我刚提交完卷子,分数就出来了,特别刺激,所以每个环节都要全身心投入,根本没时间想其他的。”
为了这次比赛,她准备了近三个月的时间。
其实她一直是个挺随遇而安的人。比如大学选专业,因为物理学得还不错,就报了电力相关的工科;比如想着学有所用,毕业后进了供电公司,虽被分配到一个和想象有些差距的岗位,也就先干着。
“拒绝”这个选项似乎鲜少在她的决定中出现,凡事哪怕再难,她也总觉得该去试试。
包括这次参赛。
“一开始多少会有点犹豫,怕耽误工作,但机会特别难得,公司也很支持,所以收到推荐消息的时候就决定去了。”刚开始她没抱多少期望,毕竟大赛单电力赛道就有超13万人报名,“想着尽力去学就行。”
初赛前二十天,工作的同时,她抱着两本厚资料开始“啃”,还要忙着刷题库里的积分,她笑称这有点“重回校园”的感觉——学习内容特别多,满脑子都是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和题库里的pk对战。
进入复赛200人名单是有些“惊喜”在里头的,与之而来的还有压力。
“复赛规则变了很多,有理论考,还有情景模拟,沙盘推演等等,要看的书更多了,要学的新知识也更多了。”以创新方法为例,在以前的工作中,这个环节是整个团队的工作,而赛事里要求班组长就得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是一个全新的东西,要从零开始学。”
她说,之前是因为对结果没有期待,所以没多大感觉,可现在自己真的闯到了更高舞台,突然整个人都“紧”起来了。
就结果而言,她这一路顺风顺水,似乎没什么波折就直接登顶;可若将各个节点细细分开了去瞧,才能看见她在背后付出的百分百努力。
“这次比赛给我很深的触动就是,当你付出绝对的努力,好的结果才会回应你。”三个月时间虽短,却足以让她感受到全国赛事的压力,“无论是生活也好、工作也好,在不确定付出是否真的有回报时,也该行动起来。因为学会付出,远比得到结果重要。”
而当她以企业班组长的身份回顾这段时光,另一层意义又浮上水面。“也算是以赛促学吧,这次赛事对我提升创新能力的帮助特别大,也让我知道自己和我的班组还有更大的成长空间。”
“因为辛苦就要退出,这不是我的风格”
从2015年进入电力行业至今,谢超在电能计量岗位走过了10个年头。
刚进入公司时,她对这个岗位是有点幻想的。“总觉得自己是实验室里做研究的,就是那种很高端的工作。”
而现实是,上班第一天,她穿着电力工人的户外工作服,跑了五六个地方,弄得灰头土脸。
心理落差有,还很大。毕竟,没有哪个姑娘喜欢风里来雨里去,上个班还要把自己弄得脏兮兮。她有点犯嘀咕,却没撂担子,甚至连“退出”的想法都没,“是有点辛苦,但是哪个岗位不辛苦,因为辛苦就要退出,这不是我的风格。”
谢超所在的班组负责萧山区90余万户客户的电能表现场检验,包括变电站、企业、居民家的电表,都需要计量班组到现场进行检验检测。
电表的位置千奇百怪,好点的会有配电房,偏僻的在荒郊野外,连车都开不进,全靠两条腿走,运气差还会遇上看门的狼狗,一路嚎叫。
拜这些经验所赐,谢超也算是练就了一身本领,可遇上气味和高温也没辙——她记得,自己曾跑去制作羽绒被的鸭绒厂做电表检验,高温天配上禽类气味,一进门,差点没吐出来。
还有在四十摄氏度的高温里,为了帮一个社区客户检验电表,二十多楼,她和搭档带着十几斤的工具一层层跑,一户户敲门,汗湿了几层她已经记不清,只记得打消客户疑惑后的如释重负。
融入工作之后,她慢慢地发现,自己反倒有些喜欢这个“接地气”的活了。
一部分原因来自她的师父,一个兢兢业业的高级技师。
“他一直告诉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工作。”最初谢超跟着师父跑现场时,偶尔会遇到电能表存在设备问题而出现计量不准确的情况,“我当时觉得没什么,甚至感觉蛮正常的,后来一核查,才发现一度电的差错,背后涉及的问题远超想象。”
到这时,她才理解了师父所说的“重要”为何意。在这个岗位上,他们的工作既关乎用电计量的精准公平,又关联着客户的信赖与企业形象。
“我们这个活其实和别的技术岗不太一样,除了研究技术之外,客户服务上面也要投入很大的精力。”为此,她也琢磨出和人打交道的一个法宝。
很简单,就两个字,真诚。
“我们一定要站在客户的角度,想他的需求,想他为什么有这样的态度,了解他们的想法后,及时去帮助他们解决。”平时,若检测完电表后,发现客户电量依旧高,她还会帮忙分析是哪里出了问题,“‘抢’帮他人之需嘛。”
从“菜鸟”到班组长,一路成长不停步
2019年,谢超当上班组长后,真诚也成了她和成员沟通的准则之一。
彼时,她是班组里最年轻的成员,也是唯一的女性。看着技术比自己好的老前辈和什么管理经验都没的自己,她心里多少有些发怵。
从只管自己埋头苦干,到拉着整个班组一起向前冲,她坦言,“一开始感觉有点劲不知道往哪使,好在大家都很照顾我,也很团结,就算碰到一些工作上的摩擦,通过沟通也基本能解决,平时班组氛围也很融洽,久而久之,我就有点喜欢上当这个班组长了。”
对班组的管理,谢超有自己的理解。
“班组长作为企业承上启下的关键岗位,一定要做好双向工作。”她解释,班组成员就像家人一般,只要尊重彼此,多考虑成员的感受,对方自然而然就会愿意跟上班组长的脚步。
对待工作,她则表示,一定要有精益求精、刨根问底的架势。“错误没找出来就一定不能停,咱们这个工作,拼的就是一个细心。”
刚回萧山,这两天,谢超又开始忙得团团转。“想做的事情太多啦。”电话那头的语气轻快而坚定,“接下来,我会把大部分精力放在班组建设上,不辜负这场赛事给我带来的经验值。”
为了实现更多如谢超、洪怡婷般“好种子”“好苗子”的早培养、早历练和早储备,国网杭州市萧山区供电公司打造了“文武创智”四库平台,以“习文弄武、数创研智”为核心理念,围绕人才培养一条主线,打造了“文武创智”四条路径,组建了劳模先进、技术能手、创新精锐、智库专家四支团队。
“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我们要系统培养人,科学用好人,并努力打造成培养企业后续人才的‘高等学府’。”这是该公司创立“四库”的初衷。
以“武库”为例,平台不仅创建了竞赛人才“蓄水池”,动态更新专业人才后备库和技能教练储备库等,还会通过岗位练兵“淘汰制”选尖兵、选拔推荐优秀人才竞赛等方式,将各类竞赛比武的关键理论、技术、经验等内容汇编形成知识库,实现人才带动人才、专家点亮专家的良好局面。
如今,公司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四库”,在奋力交出助推企业战略转型的道路上,合力形成人心齐、人思进、干劲足的生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