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童潇潇 通讯员 彭觉浅)城市的主角是人,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随着城市的发展,老百姓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呈现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发展趋势。如何进一步提升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
聚焦“老少青”三大重点群体,义桥镇依托老年学校、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农村文化礼堂、社区文化家园、钱塘江诗词展示馆、义桥革命历史纪念馆等阵地,通过构建多元的学习交流平台,满足不同年龄段老百姓的精神文化需求,构建“老有所乐、少有所教、青有所属”的美好图景。
聚焦“老”需求
让“夕阳”更红
日前,义桥镇老年学校2024秋季班举行了开学典礼,160余名老年学员迎来了“开学第一课”。秋季班在原先书法、戏曲、智能手机、面点制作4门课程基础上,新增了文史和太极两门课程,班级数量增至7个,更多老年学员将在此开启他们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
这是义桥镇“义享银龄”大社区养老品牌持续提升养老服务品质的缩影之一。自“义享银龄”大社区养老品牌发布以来,义桥镇不断完善养老服务站所建设、丰富拓展养老服务内容、提升养老服务质效、扩大养老服务范围,稳稳托起了老年人的幸福。
除办好“家门口”的老年大学外,义桥镇积极探索“以老助老”模式,成立老年宣讲团、老老互助团、老年助浴团等助老服务团队,实施“银龄送餐服务”“银龄矛盾调解”“银龄党员服务”“银龄健康互助”等“老老互助”项目,助推形成波浪式互助养老良性循环。此外,还建立了“养老机构-村社照料中心-居家上门服务”三方联动机制,并通过集体生日、集体活动等形式,为老人们带来最直接、最真实的关爱和温暖。
聚焦“少”未来
让“朝阳”更艳
吟诵诗词、手工制作、书法绘画、语言学习……今年暑假,义桥孩子“快乐值”拉满。
春泥护花,呵护成长。自7月中旬以来,义桥镇各村社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春泥计划”暨“假日学校”系列活动,丰富孩子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引导未成年人向上向善,让孩子们在寓教于乐中学本领、长知识,度过一个快乐、有礼、充实的暑假。
值得一提的是,义桥镇还组织发动了本辖区内的优秀学子、在读大学生、教师志愿者等力量,利用妇儿驿站、文化礼堂、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阵地,精心开设“暑期作业公益辅导班”,督促和辅导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在辅导班中,志愿者们因材施教、寓教于乐。面对孩子们的提问,耐心解答,细致讲解,不仅帮助孩子们高效完成了暑期作业,更引导他们养成了良好习惯。
“通过‘托+管’‘学+玩’结合的方式,不仅解决了我们家长看护难的问题,更是让孩子们在学有所获、学有所得、学有所成中度过一个愉快而有意义的假期。”家长们纷纷表示。
聚焦“青”发展
让“青春”更靓
“白天上班,晚上学艺”。近段时间,萧山青少年宫义桥分宫“青年夜校”已经成为了义桥年轻人的热门“打卡地”。
萧山青少年宫义桥分宫以充分满足青年文化需求为目标,聚焦青年学习、工作、生活中的现实需求和兴趣爱好,多渠道整合资源,开办“青年夜校”并推出PowerJazz、有氧燃脂舞、舞蹈身韵、瑜伽、钢琴等首批成人课程,持续为广大青年提供有趣、有用、有意义的精神大餐。
“对我来说,参加青年夜校是一种很新奇的体验。我对吉他很感兴趣,下班后来这里学学吉他就当放松,肯定比在家刷短视频强。”首次参加夜校课程的“95后”姑娘小杨说道,“希望能在这里认识更多朋友,学到更多技能。”
改变下班后的“躺平”状态,去夜校把时间花在成为更好的自己上,与小杨有同样想法的年轻人不在少数。青年夜校不仅丰富了参与者的生活体验,更为平时忙于工作、生活单调的青年群体开辟了新的兴趣空间,提供了多元化的学习与交流平台。
接下来,义桥镇将聚焦老少青全年龄段居民需求,以优质丰富的文化供给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持续织密老年“关爱网”,用心护航“少年苗”、用爱托起“青年梦”,推动全民学习、终身学习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