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微澜
现代人恨不得几百米的距离就要借助交通工具,失去了太多与大地亲密接触的机会,因此也就失去了安安静静面对自己内心的机会。走向生命深处,见真我,更见天地。当与天地融为一体,渺小的我们已如天地一般博大。
记不得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喜欢上了走路。也许是那一次人生巨大的悲痛之后,因为找不到出口,所以就开始漫无目的地走,走着走着就走到了今天。
周末的时候,我们夫妻俩经常能一走就是大半天甚至一整天。有时候是想好了要去哪里,有时候是先走起再说,走到哪里算哪里。走到肚子饿了,街角看到一家还算顺眼的小吃店,就进去饱餐一顿,吃完继续走。
喜欢上走路,是因为我从中体会到了松弛感。我是一个喜欢轻社交、内心较为敏感的人,职场潜规则、人情的负累,常使我感觉不自在,走路的时候,我可以自在做自己。当我们不需要过多伪装、最接近真实的自己的时候,松弛感就来了。
这些年,我走过了很多城市的街巷、口袋公园、江河湖边的幽径,也攀爬过很多风景秀丽的山峰,不仅在自己生活的这座城市,也随机开车去了周边一些比较小众但格外安静的小城、山村。我其实是一个方向感极差的人,但有手机导航,就不用担心会迷路,我反而特别喜欢去寻找那些从没去过的角角落落,它们让我有一种探险的新鲜感和愉悦感。
我还是个记性极差的人,经常去年去过的地方,今年就有点想不起来了,往往要翻阅当时拍的照片来寻找记忆。但这似乎也没什么关系,我喜欢走路的心情不会因此稍减分毫,它也不会妨碍我义无反顾奔向下一个可能过不了多久就又被我遗忘的目的地。甚至,这种健忘还给我带来了好处,有时候我觉得附近能走的都走了,太熟悉的地方这段时间我不想去了,那些快被我遗忘的地方刚好可以重新成为我的目标。因为又隔了一年半载没去,我又重新找到了新鲜感,或者说,那地方真的又有变化了,还是能带给我发现新大陆的喜悦。
杭州总体上是一座适合步行的城市,江河湖泊以及小公园密布,而且大多数是连通的,拐弯抹角总能走通,更多了几分曲径通幽的雅致。经常走着走着,一条路分成了不同风格的两条,虽然大多最终肯定是通往同一个目的地,或者汇合到一起了,但偶尔也有通向另一个目的地的情况。站在分岔路口,每次我都会想起罗伯特·弗罗斯特的那首《未选择的路》。如果当时来不及把另外一条路走了,我一定会留到下次有机会再来走一遍,不然总不甘心,觉得错过了那条路上可能更美的景致。有时候因为别的事情开车经过某个地方,车窗外倏忽而过的风景也会吸引住我,于是它就会成为下一次我步行要到达的目标。大多数时候,“下一次”并不会有很大的惊喜,因为往往地方不大没几步就走完了,但走着走着,又拐到了另一条没有走过的街巷,感受到不一样的人间烟火,还是会觉得有点小收获。走路,似乎从不会让我失望。
现代人恨不得几百米的距离就要借助交通工具,失去了太多与大地亲密接触的机会,因此也就失去了安安静静面对自己内心的机会。内心的澄净是需要时间的,走路就是一个去除杂质的过程,慢慢地走,慢慢地沉淀。浮华散尽,才见真我。想想历史上那些文章大家,恰恰就是因为落后的交通条件,让他们有了大把的时间与旅途中的山水风物纠缠,因此才创作出了那么多脍炙人口的名篇。如果都像现在这样飞驰而过,心中只想着目的地,眼里哪还顾得上沿途的风景呢?当奔赴的过程被无限压缩,也就没有了寄情山水的闲暇,人生也就像压缩饼干一般索然无味了。
行走天地间,我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渺小,这让我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与从容。想走就走,想歇就歇,想走到哪儿就走到哪儿,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我尽可以肆无忌惮慢慢欣赏,绝不用担心会有人来与我争抢。当眼前的情景唤起了脑海中那些诗词佳句,我似乎与历史上那些文化名人心意相通了,更是油然而生遨游大好河山、天地任我驰骋的豪情。
裹挟于社会激烈竞争的洪流,现代人常有身不由己的虚空和无奈,甚至不禁生出“天下之大却难有立锥之地”的哀叹,那么,就去走路吧!走着走着,你就会走出自我的局限与束缚,走出内心的宽广世界。
走向生命深处,见真我,更见天地。当与天地融为一体,渺小的我们已如天地一般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