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琼
自从丈夫得了胃病,我家就拒绝了外卖,夫妻俩轮流做饭。轮到我做饭的时候,不是把菜烧糊了,就是半生不熟、难以下筷,我有点难为情。
但是,最近我发现了秘诀。家门口新开了一家卖各类菜品的小店,和菜场的小摊贩不同,这家店带着泥的青菜也干干净净地躺在塑封袋里,肉类、排骨则用保鲜盒装着,让人看起来心情也好一些。另有一些半加工的冷冻食品,只需上锅翻炒下就能吃了。我灵机一动,买了好些预制菜。晚上,我撕开一盒盒外包装将菜下锅,不一会儿厨房便飘起了菜香。丈夫看着满桌的宫保鸡丁、青椒牛柳、干菜扣肉目瞪口呆,入口后直夸我手艺好。我心里满足极了,也开启了我家的“预制菜之旅”。
直到那日,母亲访友,顺道来我家吃饭。可她刚打算系上围裙下厨房,便被这桌丰盛的菜震惊了。“这……是你做的?”母亲有些难以置信。我高兴得向母亲解释道:“这是预制菜,买来炒熟就行,又方便又好吃。”母亲的脸色却暗了下去,她责怪道:“预制菜不健康,也不知道用的是不是淋巴肉,在什么环境生产的也不知道,以后别吃了。”我忍不住反驳:“妈,现在大家都吃预制菜,而且我们工作忙,全部自己烧费时费力还不好吃。”母亲想了想,说道:“要吃预制菜也不是不可以,但必须得是‘母亲牌'的。”我“噗嗤”笑了,同意了母亲的建议。
第二天下班回家,饭桌上却是一个四层的保温提篮。这时,母亲来电话了:“饭已烧好,里面蒸了个虾皮打蛋。保温篮里是糖醋排骨、红烧鸡翅、番茄蛋花汤,还有一碗白菜,你下锅再热热就成。荤素搭配,健康。”电话那头是母亲朴实的笑。我知道这是母亲大早去菜场买菜,耗费很多时间做好又紧赶慢赶坐公交车送来的。想到母亲佝偻着背爬楼梯的样子,我不禁有些感动。
读初中的时候,因为学校食堂的菜又贵又难吃,我不过和母亲抱怨过一次,她便记住了。学校的食堂是可以自己蒸饭的,早上把米淘好放饭盒里,饭盒盖上写上自己的名字,中午去拿就成。初中上学早,母亲起得更早,天蒙蒙亮,母亲就在厨房忙碌开了。肉末炒茄子,青菜炒肉片,有荤有素,每日都不一样。等我洗漱好要出门时,母亲便把饭盒交给我,嘱咐道:“中午吃饭前用热水泡泡,就和新烧的是一样的。”
而当我拎着饭盒走进教室时,隐隐的菜香还是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中午,有的同学吃方便面,有的同学吃不合口味的食堂菜,而我吃的是母亲用心酿制的“预制菜”。不止一次有同学围过来,我大方地与他们分享,他们都对母亲的手艺赞不绝口。母亲的“预制菜”陪我度过了整个初中,成为那枯燥岁月里的一颗糖。
丈夫回来后,知道这一桌家常菜是母亲“预制”的,连干了两大碗饭。他说:“还是咱妈做的菜最好吃!”
我大口咀嚼着母爱的温情,忽然间满眼氤氲。这哪是什么预制菜,不过是母爱换了种方式陪伴在我身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