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03日 星期二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老味道或许不“漂亮”,但肯定“留香”

  ■本报评论员  林青颖

  漂亮精致的菜不一定能让年轻人满意,但土菜老饭馆一定是吃货食谱里的“Top”。但凡是在帖子里加上“老店”“土菜”两字,甚至不用营销,流量自然就水涨船高。

  土菜里的一些做法多是老一代人在艰难环境中琢磨出来的,多少带点方便实用意味,比如时下当季的腌菜、灌香肠、酱货是为了能让食物的储存时间更久些。有意思的是,即使现在大环境不同,年轻人也不再是吃苦长大的,可他们依旧会为这一口滋味奔赴一家店,寻求“落胃”感。

  老味道怎么就能俘获这群新生代的心了?

  年轻人吃的是一口文化认同。俗语说“民以食为天”,人们对食物的理解是建立在生活所处的政治、文化、经济等基础上,这也是为什么人们总说“吃什么,就知是哪方人”。

  食物总是自带地域性,其展现最分明的地方往往在影视剧中。《繁花》里“黄河路十只澳龙,也调不来这里一碗泡饭”的宝总泡饭,《好东西》里和水浒108将一样多的山西面食,编剧之所以会选择这些传统美食,很大原因在于美食寓意超越了食物本身,在延续文化传统的同时,成为一方水土的象征符号。而传统美食在电影热映、电视剧热播时显现后所引发的“打卡潮”,背后正隐含了各地年轻人对地域文化的认同与向往。

  年轻人吃的是一口人情味。不可否认,很多老底子美食传承实则靠的是人与人关系网的错综交杂,比如代代相传,比如送礼,比如微信群、社交平台等加持的社交属性。

  人非“孤岛”生物,而食物恰是链接人与人的“绳子”之一,将亲情、友情、爱情、邻里情等人情味串联。时间越久,情谊越深。前段时间,萧山花鸟市场里的玉米小蛋糕火了,诚然,年轻网友就是喜爱这种甜蜜的味道,但在这个时代,又有什么蛋糕吃不到呢?笔者认为,更大原因是记忆加持,事关家庭温暖、学生时代美好的回忆等,他们重新吃上这一口,吃下去的是记忆里的人情味。

  “长红”还需自身“硬”。无论文化加持也好,人情社交属性也好,一个东西想要获得社会大多数人的认可,终究还是需要自身质量过硬。

  流量算法只能带来一时的热度,当年轻人拿回思考能力,再多营销终究会有祛魅那天,就像此前年轻人之所以去寻找低分老店,恰是因为对评分虚高的网红餐厅失望,才会转身走进不会花心思炒作,只是专心做美食的低调老店。

  老底子美食何尝不是有着同样的逻辑——味道之所以能够传承千年,从来不是因为“过去式”的滤镜朦胧,而是“进行时”的唇齿留香。

  如今,越来越多的新生代开始对传统美食感兴趣,两方相遇,产生了新鲜的化学反应,改变也越来越多,包括售卖、制作工艺的创新等,这不是对立的传统凋敝叙事,而是相辅相成的创新上升期——

  只要保持初心,纵然形式千变万化,味道还会是那个老味道,或许不“漂亮”,但“留香”。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综合
   第04版:时评
   第05版:天下
   第06版:新媒+
   第07版:公益
   第08版:文化 悦读
酱货开制,让年味来得更浓烈些
推广“小哥码” 共赢之举多多益善
老味道或许不“漂亮”,但肯定“留香”
对AI生成视频监管要未雨绸缪
羽绒制品 造假乱象
要加大对开车刷手机的抓拍处罚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