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03日 星期二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对AI生成视频监管要未雨绸缪

  ■首席评论员  俞海波

  互联网重度用户对近几个月以来涌现的这些热门视频肯定不陌生:电视剧《甄嬛传》里,熹贵妃突然扛起机关枪,冲着皇帝突突突一顿扫射;《雪豹》里,众人一边吃着海鲜大餐,一边讨论粮食短缺问题;《征服》里,原本刘华强对卖瓜老板的行凶场面突然变成了热情拥抱……

  没错,这些被“篡改”的视频,全都是AI的“杰作”。随着这两年AI技术的突破性进展,如今,学习并“掌握”了大量能力的AI工具,在写作、绘图以及视频生成上大展拳脚。如在新闻、公文、学术论文等格式比较统一的写作领域,密集出现了AI的身影。许多高校学生对使用AI工具的热衷,让复旦大学不得不于近日专门发布本科生毕业论文相关规定,明令禁止使用AI进行研究方案设计、正文文本生成等,防止学生在写论文时过度依赖AI工具。

  而在视频生成领域,AI工具的用途更加广泛,不仅可以文生视频、图生视频,还能以视频生成视频。在短视频和社交平台,每天都会出现大量AI生产的视频。尤其是根据经典电视剧、电影生成的二创视频,最近更是热度爆表。有人评论说,以前是电视里放什么看什么,现在是想看什么自己就用AI做什么。

  这些对电视剧等文艺作品进行的AI再创作,大多数都是恶搞向的、颠覆原剧情的视频。剧情泛娱乐化不值一提,但其中使用的技术却有严肃讨论的必要。AI技术进展如此迅猛,令人震撼。去年,网络讨论尚且还集中在“AI换脸”的风险上,而到了今年,AI已经可以“自主捏脸”,根据人物面容模拟各种表情了。虽然受技术所限,目前用AI生成的视频,人物总给人一种别扭和僵硬感,也非常容易在细节上露出马脚,如生成人物面部表情时,总会有几帧出现贴图错误。就如同在绘画里,AI总是画不好人类的手指一样,这些显而易见的错误,确实能让我们很容易就能发现视频是AI生成的。但是,如果AI技术进化到细节能够以假乱真呢?更进一步地说,如果AI视频技术被用到其他视频如新闻影像上呢?

  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一段真实的影像,说服力胜过千言万语。这是因为,话语的篡改伪造很容易,视频造假却不太容易。但是AI时代的到来,带来了颠覆性的创新和技术,也让视频的真实性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视频变得容易修改和“创造”,毫无疑问将失去公信力,也会失去证据的功能。

  更加可怕的是,难保不会有人利用AI生成的视频做文章,煽动舆论,操纵民意,甚至进行网暴等。届时,真假难分的AI视频将会把水搅得更浑,令人难辨是非,激发人们互相攻讦,恶化社会舆论环境,使人们更加难以形成共识,

  所以,与禁止AI写论文一样,对AI生成视频的监管,也要未雨绸缪。一方面,要及时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明确AI创作的边界和AI工具的使用范围,如禁止将AI工具用于修改新闻视频、监控视频等。同时,向大众普及AI创作守法,越过界限要受到法律惩罚的常识。视频及社交平台要加强审核力度,对AI生成的视频要有明确标注,禁止不合法不合规的AI视频公开发布。另一方面,要加快制定AI工具的统一规范。如AI生成的视频,要在源代码的文件头上标注无法删除的标记,以方便各类网站及App的审核机器人进行识别;又如在视频中插入透明水印,声明该视频由AI创建,并非真实视频等。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综合
   第04版:时评
   第05版:天下
   第06版:新媒+
   第07版:公益
   第08版:文化 悦读
酱货开制,让年味来得更浓烈些
推广“小哥码” 共赢之举多多益善
老味道或许不“漂亮”,但肯定“留香”
对AI生成视频监管要未雨绸缪
羽绒制品 造假乱象
要加大对开车刷手机的抓拍处罚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