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03日 星期二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酱货开制,让年味来得更浓烈些

  ■本报评论员  靳林杰

  最近,萧山的天气冬味足了。每逢小雪节气前后,勤劳的萧山人开始制作酱鸭、酱肉、腊肠、青鱼干等酱货、腌货。近几年出名的新塘街道紫霞村“酱鸭大户”周金梅,已经开始晾晒大批酱鸭,那一只只吊着脖子的酱鸭,在冬日的阳光下呈现着迷人的光泽。

  而酱货开制,像是发射了即将过年的信号,在每一位萧山人心中,都是美滋滋的。年复一年,当各式酱货挂满阳台,当酱香飘进鼻孔,总让人心潮澎湃,新年的脚步近了。

  萧山人对于做酱货,是有特别情结的。要说每年都得制作,是因为偏爱吃这口酱货吗?倒也未必。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像是过冬的仪式感,每逢冬日,临近过年,餐桌上必不可少的是一盘切好的酱鸭,还有萧山人口味的香肠,再配上一盘子青鱼干。就算只是看看,不少人也喜欢这种餐桌上的“热闹”,或许这才是不少人执着于酱货制作的原因。

  而关于酱腌食品制作,也是一代接着一代的传承。江西九江传说中,岳飞夫人首创岳府腊肉,技术改良自金华火腿。在清代《杭俗遗风》里,有对居民自制酱鸭的记录。酱货,历经时光流转,经过无数人的“亲测”“鉴味”,到如今依旧被人们认可并喜爱,如此稳固的“江湖地位”,展现了其无限魅力。

  正是如此,酱货才能成为冬日餐桌上常见的“老面孔”,年货准备必须考虑的“心头好”,过年期间走亲访友的“硬通货”。酱货和萧山的冬天,抑或是萧山人的过年,密不可分。要说萧山人的冬天从开始制作酱货开始,也不为过。酱货开制,传递着明确的信号,冬天到了,快过年了,亲朋好友间也该团聚了。

  事实上,酱货的吃法也不仅仅局限于蒸熟后切片或切块。“会吃”的萧山人会把酱鸭切碎煮个菜泡饭,把酱肉切片蒸个芋艿,或是磕上一颗鸡蛋,也能成就一碗下饭菜。如此种种,酱货既可以成为餐桌上的主角,也可以成为其他菜品的配角,似乎不管出现在什么位置,都能散发它的鲜香,让人回味无穷。

  当然,不少人在冬日里“贪”一口酱货,还是因为家乡情结。不少萧山人习惯了从小到大每逢冬天,餐桌上得有碗酱货,钟情于每年都得“配上”。于是酱货也不仅是一种食物,更被赋予了家乡的烙印。不过,如今还会亲手制作酱货的人越来越少了,更多的人把目光瞄准了有口皆碑的“酱货大户”,总有些执着于坚持制作自家风味酱货的手艺人在坚守,这是他们的“倔强”,也让这口好味道依旧能够被传递。

  冬日里的酱货,或许并不是人人都很爱吃,但的确是不少人舍不掉的味道。就像那句话,“你可以觉得它不好吃,但你不能说它不好”。一年又一年,盼着过冬也盼着过年,对于很多萧山人而言,这是一种骨子里的偏爱,对“人间烟火气”的追随。又是一年酱货开制,新年的脚步不远了。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综合
   第04版:时评
   第05版:天下
   第06版:新媒+
   第07版:公益
   第08版:文化 悦读
酱货开制,让年味来得更浓烈些
推广“小哥码” 共赢之举多多益善
老味道或许不“漂亮”,但肯定“留香”
对AI生成视频监管要未雨绸缪
羽绒制品 造假乱象
要加大对开车刷手机的抓拍处罚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