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09日 星期四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诗情里的刘柳之交

  文/王承舜

  大唐元和十年,初夏的某个午后。衡阳城外的湘江码头,一场穿越千年的依依惜别在这里上演。主人公是两位被再度贬出京师的大唐文豪:刘禹锡和柳宗元。

  刘柳二人,从长安一路结伴南下,就此将各赴边州。此别之前,他们已在湖湘谪居十年。十年前,他们因“永贞革新”失败首度从长安贬谪至湖湘,同样是在湘江边作别,刘禹锡去了常德,柳宗元去了永州。十年间,他们的生命和友谊,在湖湘大地相生相依,坚韧生长。而这一次,他们似乎有一种预感,此别或许就是永诀。

  对于诗人来说,表达离别最好的方式莫过于以诗相送了。尽管时光悠长,分别时难免惺惺相惜,他们互赠诗酬,三唱三和,为后世留下了六首经典的赠别诗作。今天读来仍让人沉浸其中,深受触动。柳宗元首先赠诗一首,《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

  首联两句,凝练地表现了两位诗人十年来的坎坷命运。颔联以伏波将军马援的故事借古讽今,借伏波风采,叹自己身世,借故道荒凉,讽当朝衰微。尾联两句,诗人以汉代苏武去国离乡,李陵赠别苏武的诗句来比他与刘禹锡的分开,将国事家事融为一体,可忧可叹,令人潸然泪下。刘禹锡的回赠诗,则是一首深情沉郁的《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

  重临事异黄丞相,三黜名惭柳士师。

  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

  桂江东过连山下,相望长吟有所思。

  开头两句,概括了他们被贬十年的辛酸和召而复逐的悲愤。三、四两句,则以自嘲的口吻,借西汉时的贤相黄霸、春秋时柳下惠的故事,抒发对当政者的不满。五、六两句,将笔锋从往事的萦回转向眼前别况:两位迁客并影荒郊,仰望北归的大雁隐入天际。尾联,借桂江东流,抒发山水相望、长吟远慕的无限相思。

  读罢刘禹锡的回赠诗,柳宗元感觉到意犹未尽,又作了这首《重别梦得》: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歧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宦海沉浮,英雄失路。这首诗写临岐叙别,却不着一个愁字,不言悲而悲不自禁,不言愤而愤意自见。柳宗元无奈地写道:如果皇上开恩让我们从偏远的贬所返回,我们愿意回到自己的家乡比邻而居,做一对耦耕垄上、自食其力的田舍翁,安享晚年。刘禹锡则以一首《重答柳柳州》,再次唱和:  

  弱冠同怀长者忧,临歧回想尽悠悠。

  耦耕若便遗身世,黄发相看万事休。

  刘禹锡、柳宗元二人之关系,犹如伯牙子期,相知甚深。两人年龄相仿,同榜进士,同朝为官,自此结下不解之缘。在政治上,二人亦同进退,共谋国是。这首《重答柳柳州》展现了刘柳之间深厚的友情和对人生的共同追求。诗中既有对现实的不满和逃避,也有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更有对人生真谛的深刻领悟和超然物外的境界。意犹未尽的柳宗元,遂作了一首五言绝句,《三赠刘员外》:

  信书成自误,经事渐知非。

  今日临岐别,何年待汝归。

  诗中“信书成自误”,意思是过分相信书本上的道理反而会误导自己,“经事渐知非”则表示经历了很多事情,才逐渐明白并非表面看起来那样。最后两句“今日临岐别,何年待汝归”则表达诗人分别时的依依不舍和对未来重逢的期待。临别前,刘禹锡吟出了最后一首回赠诗,《答柳子厚》:

  年方伯玉早,恨比四愁多。

  会待休车骑,相随出罻罗。

  这也是一首五言绝句,“年方伯玉早,恨比四愁多”一句,意为年纪虽轻,却已经历了很多磨难,心中的愁苦遗憾比起古人所说的四愁还要多。“会待休车骑,相随出罻罗”一句,则表达了诗人期待将来能够停止忙碌的官职生活,与朋友一起远离尘世的束缚。

  衡阳分别之后,柳宗元乘船前往柳州,刘禹锡则坐车去连州赴任,虽然无法见面,彼此依然诗文酬答。

  四年之后,柳宗元以47岁的壮龄客死柳州。也是这一年,宪宗皇帝实行大赦,在宰相裴度的说服下,皇帝敕召让刘禹锡、柳宗元等回京。

  当时,刘禹锡母亲病亡,他扶柩北归,行至衡阳,突然接到柳宗元亡故的讣告与遗书,顿时“惊号大哭,如得狂病”。伤心之余刘禹锡写下一首《重至衡阳伤柳仪曹 》:

  忆昨与故人,湘江岸头别。

  我马映林嘶,君帆转山灭。

  马嘶循故道,帆灭如流电。

  千里江蓠春,故人今不见。

  诗人回忆了他与柳宗元在湘江边分别时的情形,刘禹锡骑的瘦马隔着树林不住地嘶鸣,柳宗元乘坐的小船转过一座山峰就忽然消失。眼前虽是千里江蓠,一片春色,可是一对好友却再也无法相见。读到这样情真意切的文字,您一定能体会到那种患难与共、生死相依的深情,即使时隔千年,依然让人唏嘘不已!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柳宗元将自己未成年的孩子,以及毕生心血所著的书稿全部托付给了刘禹锡。此后,刘禹锡历时数年将柳宗元留下的全部遗稿,编纂成了流传千古的《河乐先生集》,同时,柳周六也在刘禹锡的悉心培养下,于唐懿宗咸通四年高中进士。

  在柳宗元抑郁早亡后的20多年里,刘禹锡仍迁徙于夔州、和州等贬所,从初贬朗州共历23年贬谪生涯。有一年,他在扬州与白居易相会,一句“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道出了他长期谪居的凄苦和忧愤。此后余生,刘禹锡也不乏诗酒好友,但像柳宗元一样患难相依、生死相托的朋友却没了。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调查
   第04版:综合
   第05版:天下
   第06版:文化 悦读
   第07版:公益
   第08版:影像
温情的力量
李白:诗魂飘逸,更思想卓著
诗情里的刘柳之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