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08日 星期六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篮年糕

  文/沈叔禹

  故事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初,一个北风呼啸、寒冷彻骨的年末除夕。在我儿时的记忆里,那时的天气格外寒冷,十来岁的我,一个调皮的毛头小子,常在家旁的池塘上滑冰嬉戏,在家门前堆砌雪人。彼时的冬天,与如今大不相同,三九四九时,天空中常常大雪纷飞 。

  去年这个时节,我回到农村老家,有幸从邻居阿荣口中听闻了一篮年糕的往事。这一事件距今已相隔半个多世纪,知晓得似乎有些迟了,但亲耳聆听当事人的讲述,我深受触动。这故事宛如一壶陈年佳酿,越陈越香,越品越有味。

  这是我奶奶做的一件平凡却伟大的小事,在60年前,这无疑是雪中送炭,救人于困境之中。所以,当阿荣与我谈及此事时,满是感念。

  中国人最为重视的传统节日,莫过于春节。此时人们盼望梅花绽放,迎接新春。然而,在那个艰苦年代,并非家家户户都能沉浸在喜庆之中。许多穷苦人家,过年如同过难、过关。小孩子们望眼欲穿,盼着过年能填饱肚子,闻到鱼肉的香气,能穿上一件新衣服,高兴一番;而大人们却在为柴米油盐忧心忡忡。

  阿荣是我儿时的小伙伴,如今已至古稀。他见到我时,兴高采烈。我们两家同属一个生产队,相距不过百来米,一声鞭炮响的工夫就能走到。他骑着电动车前来,满面春风,气色颇佳,这个年纪,健康就是最大的福气。他家早年盖起了别墅,房屋落地面积一百多平方米,还购置了小轿车,儿孙绕膝,尽享天伦之乐。

  他拉着我的手,不停地夸赞我的奶奶。他说起奶奶照顾他家的往事:在他十来岁时,父亲病重,家中兄弟姐妹五人,一家七口挤在一间茅草舍里,全靠母亲和姐姐挣工分维持生计。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只能经常到我奶奶那里寻求接济。我爷爷和奶奶每次都不会让他们空手而归。

  他回忆那年除夕,天气格外寒冷,他家却断了粮。眼看到嘴的年夜饭都没了着落,还谈什么过年?正在绝望之时,大姑婆(左邻右舍都这么称呼我奶奶)拎着一篮年糕,一步一步,艰难地走来。这一篮年糕,让他们一家七口得以熬过这个年关。阿荣说,他一辈子都不会忘记这份恩情。

  爷爷奶奶时常接济困难人家的事,我曾听旁人说起过,但这件事,还是我第一次听说。这么多年过去了,难得阿荣依然铭记于心。

  我奶奶如果还在世,今年该有127岁了。她生前从不提及帮助他人解困的事。那半个多世纪前的一篮年糕,她或许早已忘却。可阿荣却记了一辈子。三年前,阿荣的老母亲病重,正巧我回了老家,便顺道去探望。老人家见是我,挣扎着想要从床上坐起来,我赶忙拦住。那时她已九十三岁高龄。

  那天,我和阿荣这老哥老弟相见,十分开心。又要过年了,如今生活条件大为改善,家家户户都盖起了别墅,买了轿车,一日三餐鸡鸭鱼肉已是寻常,只要想吃,便能吃到。现在平日里的吃穿用度,比过去过年时还要丰盛。

  当年奶奶的那一篮年糕,让阿荣从十来岁记到如今七十多岁,怎不让我感慨万千。我家祖上积德,福泽后世。

  一篮年糕,雪中送炭。在今天,这篮年糕或许值不了多少钱,但在当时,却拯救了一家人。邻里间守望相助的情谊,最珍贵。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天下
   第03版:文化 乐活
   第04版:公益
在海南过年
勇义寺半日闲
烟花升起
一篮年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