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21日 星期五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岩将老太的前世今生

  岩将庙

  乾隆四十八年叶溶《叶鹤涂文集》

  岩将大殿

  管村岩将老太墓(楼泽鸣摄)

  在萧山南片的河上、楼塔地区,龙灯与岩将庙承载着当地民众至关重要的图腾信仰。其中,岩将庙共有五座,星罗棋布于楼塔、河上一带,具体坐落于楼塔管村、小樟树下、河上凤凰坞、大坞朱以及河上老街等地。然而,岩将庙名称的由来,至今尚无定论。翻阅各类历史文献,如县志、府志等,明代以前的记载中全然不见岩将庙的踪迹。

  ■文/图  钟妙明

  扮成新娘深入贼巢

  直至乾隆《萧山县志》卷十五与《绍兴府志》卷三十六,才有相关记载:“岩将庙,在凤凰坞,唐时建,国朝雍正九年士民又建行宫于河上镇。” 清代邑人章钰在《传略》中,对岩将老太的故事进行了详细记述。后唐时期,管姓三兄弟,为人刚正不阿,面对强权毫无惧色。他们与任力喜侠的舅舅董行戈十五一道,上演了一场乔装成新娘深入贼巢,成功剿灭贼寇的传奇大戏,情节跌宕起伏,极具戏剧性。这是目前发现较早的关于岩将庙故事的文字记录,为后人探寻岩将庙起源提供了关键线索。

  康熙五十四年进士、河北文安人陈仪所著的《陈学士文集》中,有一篇《岩将老太公传》提到:“萧山县金燕山之麓,有巨石临溪,能与水浮沉,相传岩将管公为人时钓矶也。公兄弟三人,佚其名,世居县南之管村…… 墓在十一都第二图。” 这段文字透露了诸多岩将老太公的相关信息,管村附近流传着他的钓矶传说,他长期居住在县南管村,甚至连墓葬位置都有提及。这一传说与其他文献中记载的岩将老太和兄弟、舅父勇斗贼寇的事迹相互印证。

  同一时代的慈溪人叶溶在《叶鹤涂文集》的《岩将老太公传》里,将故事发生的时代从后唐改为宋熙宁时期,但整体故事框架基本一致。在后唐清泰年间,河上、楼塔地区有个叫周段青的人,精通妖术,聚众作恶,给当地带来极大困扰。周段青常在乡民举行婚礼时,派手下劫持新娘,随行者往往束手无策,百姓苦不堪言。邑南管城住着三位管姓兄弟,他们性格刚毅、正直不屈,面对强权毫不畏惧。他们的舅舅董行戈十五同样力大无穷,热衷行侠仗义。甥舅四人在砍柴采药时,即便遭遇虎豹也毫不退缩。面对周段青的肆虐,他们决心为民除害。他们觉得贼寇势力强大且擅长妖术,依靠官军难以彻底铲除,而自己正直勇敢,不能坐视不管。于是,他们定下计划。一天,管姓大哥把刀藏在发髻中,穿上女装,扮成良家妇女,由两个弟弟用轿子抬着,舅舅在后面保护。经过贼寇寨子时,贼寇哨兵将他从空中抓走,以为又抓到一位新娘,兴高采烈地迎接。管姓大哥趁机拔刀砍向贼首,贼寇措手不及,急忙拿起武器应战,双方陷入激战。管姓大哥的两个弟弟在左侧保护,舅舅在右侧协助,经过七天七夜的鏖战,终于将贼寇全部消灭,剩余贼寇也因伤逃散。

  关于周段青的记载,乾隆时期的《萧山县志》《绍兴府志》和《叶鹤涂文集》写作 “周叚青”,其他版本写作 “周段青”。这里,我们沿用约定俗成的写法,称其为周段青。

  不管是章钰,还是陈仪、叶溶,他们对岩将老太的记录和撰写,都是在整理和传承地方历史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的。但后唐、宋熙宁时期距离清朝太过久远,岩将老太的具体名氏等信息已难以准确考证。

  赐号岩将塑像立庙

  综上所述,关于岩将老太的史料最早见于清代初期。尽管叶文集提及 “闻明季赠官”,但在志缺的记载中却无从查证。当地居民感念其恩德,尊称其为太公,因其平定靖岩山贼寇的功绩,特赐号岩将,随后塑像立庙进行祭祀,岩将庙由此诞生。至于凤凰坞岩将庙的历史,据《县志》记载,可追溯至唐末宋初。道光年间的《岩将军庙碑记》记载:“据萧山县绅士、翰林院庶吉士王端履等呈称:邑南岩将祠,管氏兄弟三人,长名张实,次名张耀,三名张圣,曁其舅氏董戈,刚方勇烈。唐时,山林为虎豹之巢穴,神以舅甥四人同心治患。清泰中,土人周段青以妖术聚贼,神等设计入穴,奋勇剿灭,民物害除,乡人利赖之,建祠并祀,立有碑记,载在志乘。” 由此可见,岩将庙最初并非庙宇,而是祠堂。“祠” 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汉代,隋唐时期延续,当时的祠堂都建在墓所,称作墓祠。南宋朱熹《家礼》确立祠堂之制,从此家庙被称为祠堂。当时修建祠堂有等级限制,民间不得立祠。到明代嘉靖年间,朝廷 “许民间皆联宗立庙”。再看叶溶《岩将老太公传》:“岩将老太公者,宋熙宁时人……” 由此推断,岩将祠应该是宋熙宁时期将岩将老太封为太尉府惠民侯之后所建,那么岩将老太的墓也应该在凤凰坞。嘉靖之后,岩将祠才被称作岩将庙。清初修建,嘉庆廿四年(1819),由黄元明、朱毓秀、董启奎等募资重修,并于光绪十八年增建戏台,民国三十三年(1944)5 月 4 日,岩将庙被侵华日军投掷燃烧筒烧毁。2014 年,凤凰坞村集资重建岩将庙,“岩将老太” 神像归位,神态澄明英武,威严坐镇中堂。

  庙宇行宫星星点点

  自凤凰坞的岩将庙建立以来,河上集镇每逢重大活动,居民都会前往岩将庙点燃蜡烛、焚香祈福。集镇的商贩们热爱戏剧,戏班一来,便引领戏班前往凤凰坞的岩将庙祭拜。但这种做法给集镇居民带来诸多不便,凤凰坞也常被打扰。于是,在雍正九年(1731),人们在集镇的槐花树下建造了一座岩将老太的行宫。由于岩将老太被赐封为 “惠民侯”,她所在的街巷便被称作惠民街。以岩将庙为中心,这里成了集镇百姓买卖、交易以及茶馆聚会的中心点。“文革” 前后,为反映时代精神,惠民街的街名被改为伟民村。嘉庆七年(1802),当地居民朱静远、孙良臣、俞成德、俞仁美、傅九韶、傅名扬、章佩玉、章君彩等人捐出土地,重建岩将庙。十八年,造正殿门厅各五楹,两旁侧楼十楹,中间有演台。道光十三年,河上乡绅俞会汾联合萧山绅士、翰林院庶吉士王端履等向礼部呈文,据《大清会典》卷四百四十五记载:(道光)十三年,敕封董戈为绥佑伯,管张实为保惠伯,管张耀为昭灵伯,管张圣为普佑伯。庙祀浙江萧山县。谨案:萧山县岩将祠祀管氏,凡弟三人,暨其舅氏董戈,并唐时人,宋赠太尉,又赠惠民侯。自此,岩将老太从惠民侯一分为四。敕封董戈为绥佑伯,管张实为保惠伯,管张耀为昭灵伯,管张圣为普佑伯。

  这里有个细节,根据民国《萧山县志稿》记载:“案章钰传未详名氏,而道光年间有张实等名相传。端履等人担心无名氏难以请求封号,通过占卜得到神谕。舅氏行戈十五,因此便以戈为名。” 所以,管张实并非岩将老太的真实姓名,而是王端履等地方绅士为替岩将老太向朝廷请封,通过占卜选定的。

  道光十八年,俞会汾之子宝三在庙宇后的空地上扩建了后殿三间,中间供奉着董戈等四位神灵。王端履为此撰写对联:“惠绥桑梓,灵佑枌榆,不愧一乡称善士;爵冠子男,庸酬甥舅,俨同四岳视诸侯。” 左边殿堂祭祀文昌帝君和关圣帝君,悬挂对联为 “十七世阴隲文存,惟孝友于兄弟;亿万载春秋志在,用劢相我国家。” 右边殿堂祭祀于谦(谥号忠肃)、杨继盛(谥号忠愍),悬挂对联为 “黄尘翳地,碧血冲霄,冤狱古今同一愍;于初谥肃愍。赤手回天,丹心贯日,孤臣先后表双忠。” 当时庙门由翰林院编修朱凤标题写。从此,河上集镇的岩将庙成为规模最为宏大、构造最为精巧的岩将庙。民国三十一年(1942)10月11日被侵华日军焚毁。1970年代后,为塑料厂、食品厂车间。1979年起为河上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校址。现为长春社区办公机关。

  位于管村的岩将庙,也叫回龙庵,据民国《萧山县志稿》记载,始建于清道光初年。但查阅《章氏宗谱》可知,管村岩将庙的存在应早于乾隆时期。纪贤山上,还有一座岩将老太的墓,墓碑刻有碑文:“大宋敕赐太尉府惠民侯管村岩将老太尊神公祖之墓 乾隆三十八年三月立。”至于大坞朱的岩将庙的建造时间,目前尚无确切资料,但据推测,其建造时期大致与管村岩将庙相近。

  祭拜岩将融入民俗

  龙灯胜会是萧山南片地区流传的传统民俗活动,2014 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河上龙灯胜会的历史可追溯至南宋绍兴年间,当时村民在春节期间舞动龙灯庆祝,意在减轻劳作艰辛,祈求来年风调雨顺。这一习俗传承至今,活动内容包括正月初五的开光出灯、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庆祝以及正月十七的化灯仪式等环节。每年龙灯盛会开光之后,必定要去岩将庙拜岩将老太,沿途家家户户摆香案、献供品、放爆竹迎祭神龙,足见岩将庙在当地百姓心中的崇高地位。

  岩将庙不仅在王端履的呈文中被记载为灵验之地,据称嘉庆二十五年,洪水泛滥,塘堤难以抵挡,人们虔诚地在神祠祈祷,水势便逐渐退去。道光九年,瘟疫肆虐,人们向神灵求助,疫情随即得到控制。境内突发火灾时,也多亏神灵庇护得以缓解。更有传说,河上岩将庙前曾摆放着一对巨大的石狮。这对石狮在当地人民心中极为神圣,因为它们仿佛具有预知灾难的能力。每当地方遭遇重大灾难,如旱涝灾害、战争、匪患、虫害或疫病等,石狮的眼睛就会神奇地流出鲜血,仿佛在向人们发出警告,提醒大家尽快避难。然而,尽管历史上这一地区历经无数灾难,却鲜有人真正目睹过石狮流血的奇异现象。抗日战争中期,局势紧张,钱江失守,县城沦陷,河上镇及其周边地区沦为半沦陷区。就在这样一个动荡时期,发生了一件令人难忘的事。一天,庙对面的一位主妇在石狮下宰杀鸡只,没把鸡抓牢,被割伤的鸡挣脱主妇控制,跳到了石狮头顶,鸡血沾染到石狮头部。第二天,日本侵略者闯入小镇,放火烧毁庙宇和街道。人们开始相信,是石狮头上的血迹和眼中流出的血预示了这场灾难,让镇上居民及时转移,避免了更多伤亡。因此,石狮被人们尊为 “神狮”,成为守护一方平安的神圣象征。此后,膜拜石狮的习俗一直延续,成为当地文化的一部分。但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大力破除迷信,人们逐渐淡忘了这些古老传说和信仰。“文革” 时期,这些被视为 “四旧” 的文化遗产遭到严重破坏,大石狮被无情摧毁,化为碎片。尽管如此,关于石狮的传说并未消失,反而在民间流传得更为广泛。人们传说,每到夜晚,就能听到石狮哭泣的声音,可至于石狮哭泣的具体情形,却无人能详细描述。虽然石狮已不复存在,但关于它的传说却像永恒的谜团,引人深思,成为人们心中永远的记忆。

  岩将老太,这位在萧山河上、楼塔民间广为流传的人物,拥有丰富的传说和深厚的民间基础。在不同地区,关于她的故事和传说存在一些细节差异。尽管如此,这些故事和传说总体上都展现了岩将老太的勇敢、侠义精神。这些生动的故事极大地丰富了当地的文化内涵,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传承历史记忆的重要纽带,让岩将老太的形象和故事跨越时间界限,继续在人们心中流传。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天下
   第04版:财经周刊
   第05版:湘湖周末
   第06版:梦笔桥
   第07版:湘里坊
   第08版:小记者
岩将老太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