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盛凤琴 通讯员 洪斐)胸痛是急诊最常见的就诊症状之一。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胸痛患者越来越多,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是心肌梗死。去年,我区胸痛救治联盟成立,有效加强胸痛中心与基层胸痛救治单元、胸痛救治网点联系,每一次“护心”成功背后都守护着一个家庭的幸福。近日,我区胸痛救治网络体系再一次发力,“双绕” 联动,18分钟打通患者生命通道。
2月16日上午, 50多岁的刘大伯在家中突然感到胸闷气促,他立即到萧山区中医院医共体总院红山分院(红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
11点患者来到红山分院,接诊护士第一时间察觉情况不妙,立即呼叫急诊科医生龚小弟,龚医生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初步判断刘大伯很可能是急性心梗,仅仅7分钟后,首份心电图就完成,并立即上传至萧山区中医院医共体总院胸痛中心沟通群。
萧山区中医院医共体总院胸痛中心主任刘喆立即响应,通过心电图精准判断刘大伯为急性下壁心梗。时间紧迫,刘喆主任果断下达医嘱,让患者嚼服心梗一包药(阿司匹林300mg、氯吡格雷300mg、阿托伐他汀40mg),同时迅速办理云入院手续,安排刘大伯转往总院(萧山区中医院)导管室进行手术。
半小时左右,刘大伯被送上120救护车直达区中医院。与此同时,刘喆主任启动院内导管室,心内科医师、导管室团队早已严阵以待,在手术室等待患者的到来。刘大伯抵达医院后绕过急诊科和冠心病监护病房(CCU),直接被送到导管室,立即进行PCI术。仅用时18分钟,导丝成功通过闭塞血管。
刘喆说:“从红山分院急救开始,到我们医院打通血管,整个过程耗时75分钟,又一次跑赢了‘死神’。去年一年里,我们已经成功为50多位急性心梗患者打通生命通道。其实像这样‘惊心动魄’的生命救援在胸痛救治联盟中时有发生,为了提升区域急危重症救治能力和抢救成功率,目前我们医院也正在开展国家标准版胸痛中心创建,进一步提升医院胸痛救治能力。”
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当前我国心血管病发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心血管疾病救治的关键就是与时间赛跑。在这条“赛道”上,萧山一直在“竞速”。
据悉,急性心肌梗死抢救的黄金时间为120分钟。也就是说,从发病至开通梗死血管如果能在120分钟内完成,可大大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随着全区胸痛中心、胸痛单元、胸痛站点的设置,萧山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应急响应体系。
与此同时,我区还首次创建了心脏骤停抢救成功奖励基金,该基金为全省区县市首个专项支持院前心脏骤停抢救的激励性基金,旨在推动区域医疗急救事业的发展。萧山“护心”之路多效并举,用心筑牢生命“第一道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