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共同富裕这道时代的考题,如何作答?作为“千万工程”源起地,萧山交出的答卷特色鲜明——围绕“富民”统筹做好“强城”“兴村”“融合”三篇文章,全面建设中国城乡融合标杆地、浙江“千万工程”引领地、杭州都市乡村实践地,争当省市缩小“三大差距”、推进共同富裕的领头雁、排头兵、先行者。
在这幅城乡交响的共富画卷中,萧山农商银行充分发挥点多面广的优势,找准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发力点,丰富产品供给,不断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截至今年3月末,全行各项贷款达2287亿元,贷款占萧山区银行业市场份额的近四分之一。
■本版撰稿/通讯员 曹纯宁 本版摄影/通讯员 刘志良 倪晨思
聚焦“强城”提能级
钱塘江潮奔涌千年,萧然大地上民营经济的脉搏始终强劲。从乡镇企业到数字工厂,从“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富民之路到“数智赋能、集群作战”的进阶之路,每一次转身都正踩着时代的鼓点。如何紧扣区域转型的脉动,推动金融要素向重要项目领域集聚?该行围绕全区“2+3+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建立名单库实施精准对接,制定利率、授信审批等专项政策,运用决策链短、授信审批高效等优势,提供“差异化、特色化、综合化”的金融服务。
在萧山,实验室通明的灯光与车间电焊的火花一样耀眼,流水线上流动的不仅有零件,还有数据和算法。乘着政策的东风,越来越多的科技企业在这里扎根生长、向“新”发力。今年4月,区科技局、区投促局联合该行举办萧山区新一轮“5213”创新创业项目评审会,这是萧山区实施新一轮“5213”政策后举办的首次评审,是萧山区通过人才政策赋能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也为政银合作优化“评审+孵化+加速”全链条服务机制奠定了基础。
该行在区科技局的指导下,持续推进“1+N”科技金融团队建设(1即一家科技专营支行,N即从支行选拔出的优秀客户经理组成的专营团队),全面整合产、政、研、学等外部资源,探索打造科创金融生态圈。2024年,该行还入选了首批杭州市专精特新贷合作银行,发挥财政贴息作用,发放“专精特新贷”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在金融产品方面,该行持续完善覆盖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不同需求的产品体系,向政府认定的科技企业、“5213”人才,以及股权投资机构支持的企业给予贷款支持。例如,面向初创期科技企业,应用“人才贷”“科易贷”产品,以人定贷、精准培育;面向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发放“科技贷”支持研发投入和设备升级;对有投资机构投资的企业,发放“投贷通”“选择权”产品。同时还新设“安心贷”“创新积分贷”“商标及知识产权质押贷”等科技金融类特色产品,丰富适用场景。在服务模式方面,持续推动业务流程专业化,在客户经理、产品经理及授信审批人员等环节,均设置专人主做科创业务,提高对接、审批、配套服务的专业化程度。截至今年3月末,该行已累计服务科技企业超3500家,授信规模达500亿元,其中专精特新企业占比近20%。
青年聚则城市兴,与创新动力同频共振的还有青年带来的活力。该行作为“萧然青才卡”首家承办银行,联合团区委、区人社局共同打造“萧然青才卡”数字金融服务平台,实现政策导航、生活消费、运动体验、金融服务一站式体验,全方位融入“青年向往之城”建设。并以“萧然青才卡”为载体,打造面向青年群体的“三维服务矩阵”:一是“消费赋能层”,建立青年人才信用评估模型,最高可授信100万元“萧然青才贷”,助力消费、随借随还、循环使用;二是“人才赋能层”,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人才,可享受最长不超过3年银行贷款贴息政策;三是“创业赋能层”,推出“毕业无忧创业贷”等青创贷款,并根据青年创业项目的规模、发展阶段和资金需求特点,设计多层次的贷款额度体系。
聚焦“兴村”增活力
当传统农耕遇上现代农机,当扎根乡土的创业梦想与云上的算法交响,当数字的溪流汇入金融的活水……共富密码就藏在这里的田园阡陌间。
2024年,萧山农商银行联合区农业农村局推出“发挥普惠金融主力银行优势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五年行动计划(2024—2028)”,实施乡村金融活水灌溉行动、乡村“土特产”金融促进行动、和美乡村金融提质行动、数字乡村金融赋能行动、乡村治理金融服务行动等“五大”行动,紧扣乡村全面振兴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切实加大乡村振兴领域有效信贷投放,为萧山全面打造乡村振兴浙江样板提供金融要素保障,贡献地方金融力量。
“有了萧山农商银行这笔‘粮农贷’,我们的资金压力小了不少,也进一步扩大了承包规模。”专属的信贷产品和配套的贴息政策让某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王先生信心满满。2024年,该合作社服务农户百余户,增加种粮面积千余亩。
“我们按照‘种养殖基地—央厨加工—冷链配送—餐饮数智化运营’的模式,以产业化、数智化、标准化,打造‘从种子到筷子,从农田到餐桌’的食材流通全过程溯源……”“新农人”李先生的净菜工厂项目带动了当地村民家门口就业超50人,该行的信用贷款为推动项目落地提供了资金支持。
王先生、李先生的故事不是个例。多年来,该行携手区农业农村局,大力支持特色乡村产业发展,开展金融支持现代“新农人”培育行动,配套实施“兴农人才贷”“兴农企业贷”及“提额、降息”等一揽子优惠政策,支持现代“新农人”创新创业。到2024年末,全行涉农贷款和农户贷款余额分别达到626亿元和601亿元,其中,为“新农人”授信约40亿元。
“在手机上点点,就能获得贷款。”越来越多的农户享受到全线上的信用贷款服务,获取的资金可以用于创业、建房、医疗、消费等。该行多年来开展信用村镇建设奠定的基石,在数字的加持下演绎出更多“信用生金”的故事,也为乡村注入了更多活力。该行依托智慧平台村社走访系统,升级“三个一(每村一柜、每点一人、每周一次)”驻点服务,下放涉农信贷业务权限,优化走村入户全流程管理。同时,以信用村、信用户评定为支撑,将“线上部门联动+线下走村入户”获取的双线信息与银行核心系统有机融合、交叉验证,打造“多跨协同”的农村金融数据网络。应用“市民资产负债数智系统”模式,建立授信模型,实现农户小额信贷全线上化办理,资金“一键申请,秒级到账”。在推广“市民易贷—农户数智贷款”“市民易贷—市民数智贷款”的基础上,该行还上线了二期产品“市民易贷—共富消费数易贷”“市民易贷—共富经营数易贷”,提供财金助力扩中家庭专项消费、经营贷款。
聚焦“融合”促均衡
在萧山,不仅有数字赋能的高效农业,也有保留乡愁记忆的文化村落,更孕育出“政企村农”共建共享机制,通过多元主体协同参与,推动乡村振兴“加速度”。该行从资金精准投放、服务模式创新、人才双向培育等方位入手,全面融入其中。
2025年,该行携手政府开展的“政银共建乡村振兴”活动进入第15个年头。过去的14年,该行已累计向全区421个村社捐赠19.7亿元共建资金,主要用于供水、供电、信息、公路、农田水利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该行还联合区农业农村局,探索建立健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融资库,强化信息共享和服务对接,加大对农村产业园、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重点村一体化建设信贷支持力度。聚焦乡村建设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创新金融产品和融资模式,合理满足高标准农田、四好农村路、海塘安澜和永兴河综合流域整治等水利设施、体育设施、文化设施、农村电网改造、农村燃气供气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需求。
依托村银联动,该行主动派驻“共富专员”。一方面,通过驻点咨询、金融大篷车、小品演绎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开展反诈、征信、消费者权益等方面的金融知识宣传,让更多百姓成为“金融明白人”。另一方面,做好助富金融参谋,推动村集体和强村公司贷款发放,为发展新型物业经济、文旅经济、乡村赛事经济等新型农村经济产业形态提供融资、结算、金融顾问等多元支持。重点加大对萧山萝卜干、萧山甲鱼、南美白对虾、萧山青梅等具有区域特色“土特产”有效信贷投入,支持农产品精深加工研发和科技投入,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以遍布全区的136家营业网点为依托,该行全面承接“政银通”“社银通”等便民服务工程,围绕群众高频办事需求,通过整合资源、前移服务、简化流程,打造“15分钟办事圈”,推进政务服务事项和金融服务事项的“就近办”“一窗通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