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3日 星期五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王昆仑 勇做高端“智造”向上攀缘的抓手

  扫一扫,更多“青春”在这里

  随着机器运作的轰鸣声响起,闪烁着银灰色光泽的铁屑如礼花般喷涌而出,在中国重汽集团杭州发动机有限公司的车间内,高级工程师王昆仑正熟练地操控着数控龙门铣床,完成铸造模具维修的最后一道工序。

  从初见时懵懂的试探,到熟稔后得心应手的配合,在王昆仑眼中,面前的“庞然大物”俨然是见证他成长为“浙江青年工匠”的密切伙伴。十七年的坚守与突破,是他磨砺出精湛技艺与匠心品格的必经之路,也是他用青春为萧山制造业转型升级所谱写的生动注脚。

  ■文/李沅哲 徐升 曹初阳 摄/傅春江

  初露锋芒:从“拆将”到“工匠”

  红色的起重臂在轨道上移动,发出震耳欲聋的“轧轧”声,王昆仑调整好吊钩,将一块重逾千斤的铸造模具移入铣床。他屏息凝神,在数控面板上输入各项参数,确认再三后按下启动键。很快,金属切割的摩擦声响起,一阵铁屑飞溅后,模具被修理一新。脱下沾满机油的手套,王昆仑笑着向我们介绍他的日常工作——重型汽车发动机铸造模具的制造与维修。这项外人看来危险、繁重而枯燥的活计,在他眼中却是一门兼具精密度、科技感和创造性的工业艺术。

  谈到自己树立职业理想的缘由,王昆仑的笑意里多了几分质朴。“其实也可以说是兴趣使然吧。我小时候就喜欢拆东西、修东西,像父亲的电动刮胡刀、爷爷的自行车,还有家里的录音机、电视机,几乎身边能拆卸组装的东西都被我‘折腾’过。”高中毕业之后,王昆仑在家乡技校进修了模具设计课程,随后外出务工,开启了他和机械制造业的不解之缘。

  2008年,带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王昆仑背上行囊,踏入了杭州这座充满机遇的城市。入职中国重汽集团杭州发动机有限公司后,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模具维修车间当模具钳工学徒。初到岗位,面对令人眼花缭乱的加工设备和复杂的生产流程,王昆仑心里有些发怵,不过这种茫然与懵懂很快就被一股迎难而上的勇气和信心代替。每一次雕琢零件,每一次调试设备,每一次攻克修理技术难关……身为“技术小白”,他坚持做好基础工作,不断积攒实践经验,踏踏实实地精进自己的专业技能。

  一线的技术工作经历让王昆仑拥有了善于钻研的创新精神与百折不挠的坚韧心性。业余时间,他依然保留着求知若渴的劲头,抓紧每一分钟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工作久了,王昆仑明显感觉企业自主维修需求日趋强烈。因此,在萧山技师学校的一次进修中偶然接触到数控铣削加工技术的王昆仑,秉持着“技多不压身”的朴素理念,毅然选择再次向全新的领域进发,这位年轻工匠的命运由此发生了重大转折。

  磨砺出锋:从“铸剑”到“亮剑”

  随着国内外对重型发动机的需求激增,王昆仑所在的企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机遇期,铸件产能迅速提升。但与此同时,模具的改制和维修任务却成了制约企业生产的“卡脖子”难题。

  “原先工厂车间不具备数控加工维修条件,一旦遇到比较复杂的曲面加工问题,我们只能选择委外维修,把设备运到宁波、象山等地修理。这样不仅产生了高昂的维修费用,而且时间成本大大增加,严重影响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回忆起自己“跨界”成为数控铣工的契机,王昆仑感慨颇多。当时他所面对的,是一场“从无到有”的艰巨挑战。

  从熟悉的钳工岗位转向数控铣工领域,这意味着他要从头学习一门新技术。刚开始,那些密密麻麻的代码、繁复的操作指令对于从未接触过编程的王昆仑而言,可谓是“当头一棒”。好在萧山区“匠苗培育计划”给了他坚定的支持,他骨子里那股不服输的劲儿,指引着他向既定的目标前行。他说,“你想要变成10,就要从10个0.1开始,再由10个1一点一点积累。”

  通过萧山技师学校为青年工匠搭建的学习平台,王昆仑参加了政府补贴的“理论+实训+认证”一体化培训课程学习,在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之后,他带着精湛的数控铣削技术踏上归途,为这次“铸剑”之旅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回到车间后,王昆仑创造了多项铸造模具维修改制的新方法,开启了企业自主维修的先河。钳工、铣工两项高级技师技能等级证书,成了他在行业内崭露头角的双翼,带他迎着智能制造业日新月异的时代浪潮奋发向上。他积极参与企业的技术研发和创新工作,先后发表了4篇学术论文,申请了10余项专利,成为一名理论与实践兼备的技术人才。

  “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对于王昆仑而言,奋斗的脚步从未止息。在不断磨炼专业技能的同时,他利用业余时间考试进修,成功取得了本科学历和工学学士学位。知识水平和理论素养的同时提升,为他从一名普通工人蜕变为行业先锋奠定了扎实的基础。2023年,凭借着卓越的技术实力和突出的贡献,王昆仑荣获了“浙江工匠”称号,这一荣誉不仅是对他多年努力的肯定,更是他职业生涯中的一座重要里程碑。

  青蓝相帮:让新竹高于旧枝

  回望来时路,王昆仑惦念着每一个为他指点迷津的先行者。一起工作的前辈、同事,求学时结识的师友,都曾为他前行的步伐注入力量。因而,“新竹高于旧竹枝”成了他心中的一大愿景,王昆仑由衷地希望,自己的经验与学识也能为选择智能制造业的后来人散发光与热。

  在政府与企业的大力支持下,王昆仑牵头成立了数控铣工技师工作室,并凭借卓越的技术实力和创新成果,先后被评为区级、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我们的成员涵盖车、磨、铣、镗、电、钳等多个工种,致力于打造全方位技术人才团队,不断发掘青年工匠。”介绍起工作室,他的声音里洋溢着满满的自豪感。

  谈及管理工作室的心得,王昆仑坦言,他发自内心地感谢萧山区政府通过这一模式为优秀技能人才搭建的创新平台,提供丰富的资源支持,助其在职业道路上不断突破。如今,他主导的“王昆仑铸造模具维修工序”项目,已为企业节省成本400余万元,成为降本增效的典范。

  面对年轻人,他带领工作室团队以开放包容、守望相助的心态,将多年积累的经验和技术倾囊相授。王昆仑还加入了区人社局组建的名匠领航团,时常组织工作室到兄弟单位进行技术帮扶和攻关支援活动。这种“传帮带”精神,不仅推动了团队成长,也为萧山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不断添砖加瓦。

  浙江工匠、杭州市十佳青年科技创新能手、杭州市工业系统职业技能带头人、萧山区首席技师……在这片青年向往的土地上,王昆仑播下的梦想种子已然结出了累累硕果。从“技能小白”到行业标杆,他用十七年时间诠释着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在萧山智造高质量发展的征途中,相信王昆仑和他的团队会如他们手中精密加工的零件,以精准到每一丝一毫的追求,构筑中国制造的宏大蓝图。这条路或许没有终点,因为匠心,永远在追求卓越的路上。

  致五年后的自己

  昆仑:

  你好呀!

  2025-2030,是你从业以来的第六个五年规划了。那时,你是否已经完成这期的既定目标呢?五年淬炼,当你周末接送儿子往返高中的路上,再看见中国重汽的“豪车”飞驰在公路上时,可曾想起2025年那个在杭发公司机模修车间调试大龙门数铣中心的自己?

  此刻的你,定已将那套独创的铸模维修的先进操作法迭代至第三代了吧?你的几项重要科技创新成果也已经通过国家发明专利的审核了吧?中国重汽王昆仑铸造模具维修工序,累计降本增效的数字是否还在持续增长?或许,铸造模具自修比例要突破90%了吧。

  相信,创新驱动下的“数智新萧山”高新平台,也有了更加强劲的科技动力,当你提出的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成功应用在杭发铸造模具修制时,望你仍能坚守在数控铣床前——我们修复的不仅是发动机模具的型腔,更是高端装备制造业向上攀缘的抓手。

  愿不忘初心的你,依然能在机床的震颤中触摸到金属的脉搏,砥砺前行着。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天下
   第04版:财经
   第05版:湘湖周末
   第06版:梦笔桥
   第07版:湘里坊
   第08版:小记者
王昆仑 勇做高端“智造”向上攀缘的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