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观祥
萧山江寺公园以传统寺观园林为骨,以古典造园技艺为魂,将千年时光镌刻于青石之上。西侧回廊深处,九件承载着岁月重量的石质文物默然伫立,从功名旌表的旗杆石到驮碑负重的龟趺碑座,自威仪凛然的石虎至鞍辔犹存的石马,这些被称作“镇寺之宝”的石刻遗珍,正以凝固的形态向今人诉说往昔的文明密码。
功名旌表·旗杆石。这对来自蜀山赵家墩的清代旗杆石,是道光二十四年(1844)进士凌锦江的功名见证。青石板上斑驳的卯榫,曾托举起象征文运的朱漆旗杆,每当金榜题名时,凌氏宗祠前的锦旗便在风中猎猎作响。作为科举制度的具象遗存,它们不仅记录着寒窗苦读的荣耀时刻,更是宗族文化传承的立体史册。
驮碑神兽·龟趺碑座。2016年出土于萧山海洋公园工地的这对龟趺,虽头部残缺却仍显龙子威仪。其背甲纹路如江海翻涌,粗壮四肢似能擎天撼地。作为神话中“龙生九子”的霸下化身,这些负重千钧的石刻神兽,既承载着古人“以德载物”的哲学思考,亦暗含“文以碑传”的文化寄托。
陵阙仪卫·石虎石马。明代石虎双目如炬,獠牙半露,蜷曲的虎尾在静默中积蓄力量,其坐镇墓道的肃杀之气穿越六百年时空仍令人屏息。与之呼应的两尊石马,一者俯首温驯,鞍辔简朴;一者昂首嘶鸣,雕工精细。这对出自清工部尚书陆以庄墓前的石刻,以动静相宜的姿态,勾勒出古代官员文治武功的理想图景。
建筑密码·柱础遗珍。2020年南门遗址出土的建筑构件群,堪称一部立体的营造法式。明代覆盆式柱顶石以流畅弧线展现力学智慧,清代鼓形柱础则用浑圆造型暗合天地方圆。这些镌刻着“海眼”“古镜”等专业术语的石构件,将传统建筑“墙倒屋不塌”的营造奥秘凝固成永恒。
三组石质楹联构成独特的人文景观:贞节牌坊残柱上“九重旌苦节”的铭文,折射出封建礼教对女性的精神桎梏;县衙牌坊“堂上一官称父母”的谆谆告诫,则将古代清官文化浓缩于方寸之间。这些穿越时空的文字,既是社会风貌的切片标本,更是文明演进的基因图谱。
漫步于回廊曲径,指尖抚过石纹深处的岁月沟壑,仿佛能听见科举士子的琅琅书声、看见能工巧匠的斧凿星火。这些静默的石质史书,正以斑驳的肌理诠释着“金石永固”的文化真谛——当木质建筑湮没于时光长河,唯有石头,能将文明的密码传递给千秋万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