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i人,还是e人?”近来,在年轻人之间流行着这样一句问候语。初一听有些不明所以,其实,这出自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的人格类型理论模型(简称MBTI人格测试)。
MBTI 测试在互联网上爆火,成为年轻人社交圈中的“顶流”。该测试从四个维度划分了16种人格类型,“i”和“e”是其中一组个体行为差异分类,“i”代表内倾(Introversion),“e”代表外倾(Extraversion)。
“在社交媒体上,人们习惯于拿着这样的测试结果‘抱团取暖’,仿佛找到了归属的组织。不过,从心理学上看,MBTI的本质是一份‘赞美量表’,作为心理学测试的信度和效度并不合格,过度关注容易陷入‘标签化’的误区。”区科协科普讲师团讲师、心理咨询师叶美燕说。
11月21日是“世界问候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种新型问候语背后的人格奥秘。
在人格心理学中盛行着许多理论和模型,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是内向-外向的维度。内向的人倾向于独处或与少数人深入交往,更加关注内心的感受和思考;而外向的人则倾向于广泛的社交活动,更加关注外部的刺激和反馈。 在MBTI测试答案中,“i”和“e”的分类更具特色,也更符合各种社交场合中的典型表现,以至于被引申为“社恐”和“社牛”这一简单粗暴的归类。
“你是i人,还是e人?”,这种简洁而有趣的问候语,除了符合年轻人“短平快”的交流风格外,也成了一种社交归属感的体现。人们在特定的社交圈中使用这种方式,以建立共同的兴趣和认同感。
然而,叶美燕说,这可不是有效社交的秘诀。“我们可以把心理测试给出的人格标签,看作是一种阶段性描述的工具,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但我们不应被其束缚,避免过于依赖人格标签去理解他人,因为人的性格远比人格标签要丰富得多。”
叶美燕说,每个人都有独特的经历、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这些都在塑造我们的性格。人的可塑性很强大,随着时间和经历的发展和改变,性格也在悄悄发展和变化着。今天的你或许还不善言辞,明天的你也可能谈吐幽默,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和反应模式。“人格标签只是一种粗略的描述,它无法全面反映一个人的性格特征。如果完全接受这种标签,就是将自己或他人框定在某个特定模具内,也在不经意间拒绝了自我成长。”
有效社交的关键在于理解和尊重他人。无论是内向的人还是外向的人,都有自己的社交方式。而了解并尊重他人的需求,是建立健康社交关系的基础。清晰、准确、尊重地传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能减少误解和冲突。同时,倾听、观察、回应也是非常重要的社交技巧。
总的来说,MBTI起源于心理学,但本身只是一个帮助我们更好认识和了解自我的工具。没有哪种人格一定是好或是坏,世界上也并不是只有16种人格,我们绝不能将自己困在字母中,而应该将MBTI测试结果视为起点,投入现实中不断摸索,去认识更多面、更丰富的自己,找到属于自己的社交方式,享受到与他人交往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