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记者 施丹丹 童宇倩 杜黎炜 金佳男
摄/记者 施丹丹 童宇倩
从萧山城区出发,向南驱车1个多小时,来到一个群山环绕着的山村,这里,是楼塔大黄岭村。
过去,这个山坳坳里的小村落很是破旧,房子乱建、道路狭窄、垃圾遍地,村民怨声载道。但如今,再提起大黄岭,却是人人羡慕的“桃花源”。干净整洁的美丽庭院、精心打造的小品景观、宽阔平坦的村道……处处是景,处处是美。
大黄岭的蝶变,源于两张牌。一张,是美丽乡村整治;另一张,则是乡贤们的群策群力。
2020年,大黄岭村被列入楼塔镇第二批美丽乡村提升村创建单位。在区、镇两级的牵头部署下,在乡贤们的群策群力下,通过3年的努力,大黄岭凤凰涅槃,打造出了“山、水、林、田”共存的乡村原生态气质,描绘了“云上黄岭五彩家园”的世外桃源。
村党委书记俞林军:
凝聚乡贤力量 “脏乱差”变“桃花源”
“大黄岭村的特色是什么?”
听到我们抛出的问题后,楼塔镇大黄岭村党委书记俞林军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让我们上车,“走,带你们去看看斜爿坞自然村。”
俞林军所说的斜爿坞自然村,是大黄岭村4个自然村之一。走进村子,只见四周群山环抱,竹海幽幽,村内条条道路宽敞整洁,栋栋建筑古色古香,千年香樟、俞氏祠堂、观音泉等特色地标接连映入眼帘。
谁能想到,如今令村民自豪、游人羡慕的“桃花源”,在三年前还是另一副“面孔”——脏破不堪、交通不便,这也令当年的俞林军愁容满面。
“我们这个自然村啊,以前可以说是全区最‘脏乱差’的村了:到处都是破旧、乱建的房子,道路又小又窄,最宽也只有3米左右,连大一点的轿车都通不过……”从村口进入,“导游”俞林军上线,将村子的“前世今生”娓娓道来,“能够有今天这样的变化,多亏了村里的这些乡贤。”
斜爿坞有着900多年建村历史,目前有147户人家500余人,其中乡贤40多位,分布在各行各业。2020年,大黄岭村被列入楼塔镇第二批美丽乡村提升村创建单位,斜爿坞也在其中。俞林军和村班子成员便按照“美丽乡村”规划图,充分利用本地丰厚的乡贤资源,以乡贤作为“智囊团”,为乡村建设添砖加瓦。
“美丽乡村建设的第一件事,是先做‘减法’——拆除旧房、简易建筑,整改大量围墙、外墙。”俞林军说,村里共147户人家,有110多户都涉及拆迁,而说服村民拆迁的过程非常困难,这时乡贤就发挥了作用。“乡贤们不光带头拆改自家的房子,还‘主动出击’,一户户上门给村民做思想工作,说服一些‘钉子户’配合我们的工作。”
俞林军指着村口新建的民宿,回忆道,“在乡贤的助力下,我们从村口开始,一路拆上去,花了3个月时间,一共拆了300米左右,把道路沿线不符合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的破房子及辅房都拆了。现在道路拓宽到了四五米,整个村子的‘颜值’也大大提升了。”
不仅如此,碰到资金缺口时,乡贤们还一次次无私解囊。俞林军记得,村中心位置拆出来后,要建成一块有凉亭、戏水池的景观区,乡贤俞纪南慷慨捐资20万元;俞磊刚、俞宇波等出资认购数百株花树、果树;俞建中出资3万元为老年活动中心换上了新桌椅;90岁老党员俞子尧捐出原本做寿用的4万元,用于建造红色“党建墙”……
斜爿坞自然村的蝶变,是大黄岭村美丽乡村建设的缩影。这其中,乡贤是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现在大黄岭村的乡贤有100多位,至少占了整个楼塔镇乡贤数量的一半。” 提起这些乡贤,俞林军赞不绝口,“他们始终心系家乡,为改变家乡面貌慷慨解囊、出谋出力,而且老一代乡贤和年轻一代乡贤都非常热心。”
在乡贤的“反哺”下,近年来,大黄岭村社会事业发展成果显著,先后获得多张省市区级金名片,如浙江省2A级景区村庄、“杭州书法村”、“萧山区垃圾分类示范村”等。通过美丽乡村建设的契机,打造“山、水、林、田”共存的乡村原生态气质,描绘“云上黄岭五彩家园”的世外桃源。
提及未来规划,俞林军表示,接下来将充分发挥乡贤力量,从乡村整体产业布局入手,做好规划设计,挖掘村旅游资源和特色产业资源,让各自然村形成自己的产业特色,助力乡村振兴,带动更多村民致富增收。
乡贤俞明良:
探索新业态 助力“美丽乡村”转化为“美丽经济”
还未走进黄岭·青社里民宿,耳边便传来潺潺流水声。踏过石板桥,经过小花园,红灯笼花、月季、马樱丹开得正欢,各式绿植肆意生长。不远处,一张红色秋千静静摆放着,一旁的大风车正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转动着。
穿黑色皮衣,面容和蔼的民宿负责人俞明良热情招呼大家进屋。这间开在村口的民宿,整体呈现中式简约装修风格。室内,木制家具随处可见,房间干净整洁、开阔明亮。一楼主要提供餐饮服务,二楼有11间客房。
今年67岁的俞明良,是乡镇退休老干部,也是斜爿坞自然村里的老乡贤,家里常年经营生意。2020年,他和家人投资了500万建设黄岭·青社里民宿,成为大黄岭村第一批探索新业态领域的人。
“这里原来是一个破旧的老厂房,当时建民宿主要是为了美丽乡村建设。”俞明良回忆道,一方面由于厂房破旧,影响了村子整体的环境面貌;另一方面也是配合村里发展新业态、探索文旅融合。当时老厂房改造花了七八个月时间,“我也希望通过开办民宿,把家乡的特色展示给更多人,带动村民共同增收。”
乡村变美了,如何把美丽乡村转化为美丽经济,才是关键。民宿建成后,吸引了一批批游客到来。有些路过村子的人,被村子惊艳了,就改变行程在民宿住上一晚。“平时周末生意比较好,客人有来自上海、江苏的,也有来自杭州市区和萧山的,还有一些单位团建活动也会放在我们这里举办。”
就在俞明良说话期间,一位阿姨上门来订房了,“我们定了两晚。”阿姨是楼塔人,过几天要到附近的亲戚家喝上梁酒,所以想着和家人住民宿方便一点,“早就听说大黄岭村有一间网红民宿了,今天来了感觉整体环境不错,离亲戚家也近,刚一路过来,周围风景也蛮好的。”
除了为客人提供住宿服务,俞明良还给他们规划了吃喝游玩线路,“在我们的民宿,大家可以品尝到土鸡煲等农家菜特色美食;享用完美食,可以逛一逛古村落,打卡百药山、俞氏祠堂、观音泉、千年香樟等景点;目前村里通往山上修建了几条游步道,山顶的‘星空谷’项目正在申报中,届时到了夜晚,游客还可以露营、看星星……”
作为村里的老乡贤,平日里,只要村里有需求,俞明良总是积极支持。2017年,恰逢斜爿坞自然村里的俞氏祠堂要改造,俞明良第一时间捐了5万元,最终全村共筹集资金110万元。经过整修,俞氏祠堂变身为村民文化活动中心,并将根据村民需要不断完善功能,增加图书室、居家养老中心等,真正使之成为全体村民的精神生活乐园。
提及未来的规划,俞明良有畅想,“希望通过打造精品民宿,开发一系列充满乡村韵味和人文气息的特色活动等,激发乡村旅游活力,带动乡村运营,让游客乐意来、留得住。也希望更多新老乡贤投入乡村振兴,带动当地经济和就业发展。”
俞明良只是众多乡贤反哺家乡的一个缩影,留住原乡人、唤回归乡人、吸引新乡人,“千万工程”辐射带动了村民走向共同富裕,一幅村美、人和、业兴、民富的画卷正在徐徐铺展。
记者手记
2022年,一部由刘亦菲、李现主演的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热播。剧中秀美的自然风光,慢悠悠的生活节奏,自带疗愈功效,能让人忘却城市的焦虑与内卷。
在大黄岭村,我们的感觉,就像来到了“有风的地方”。
刚下车,扑面而来的山风夹带着植物的气息,让人忍不住深呼吸:好清新的空气。抬头,天空湛蓝,那是城区少见的清澈的蓝。环顾四周,层层叠叠的毛竹林随微风簌簌摇晃,一栋栋错落有致的民居依山势而建。
这是世外桃源吧,我们感叹。
在村里走走看看,举起的相机放不下来。
山脚边,一棵古樟树枝繁叶茂,问是不是有1000年了,村民大伯笑着摆摆手:还没到呢,才998年。院子外,几个大妈忙着在竹匾上晒自家做的粉丝,阳光下照得亮晶晶的。村道旁,一家小店挂着招牌“怀旧小卖部”,买一根棒棒糖,5毛钱……
在这里,时间仿佛静止了,外界的喧嚣被隔绝,可以听得见内心的平静与愉悦。
“村里的乡贤们,乡土情都很浓的。”采访中,村书记俞林军提到。
的确,感受过这里的山水风物,谁都会念念不忘,此心安处是吾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