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汪少一
近来,踏进江寺公园东南角的浙东运河萧山展示馆,左转走个七八步,便看到了两个展柜,我数了数,里面陈列着15件越窑、龙泉窑和景德镇窑的残器修复件和瓷片,器物的年代从两晋持续到唐宋元明清。
这15件器物均出自浙东运河萧山城河段的两岸建设工地,是市民倪柏钦采集后,捐赠给展示馆的。
我刚认识倪柏钦时,他是萧山裱画圈子的一把刷子。
那是2008年前后,我在江寺看画展时多次看到邵观松先生的枯墨山水画,对他的画风和题材很喜欢。后来,跟报社一名年近七旬的通讯员沈世忠聊起这件事,沈老师说,他跟邵观松是老朋友,邵先生住在潘水,想买画的话,他可以带我到邵先生家里当面买。
随后的一天晚上,沈老师陪我到邵先生家,向邵先生以每幅千元的价格买了两幅山水画。提起裱画的事,邵先生说,文化路上的倪柏钦裱画挺用心,是一把“好刷子”,可以找他裱。
在文化路上找到倪柏钦的工作室时,他正拿着一把湿刷子,在宽大的画案上把一幅画的背面慢慢润湿,准备把旧裱揭起,重新装裱。他三十岁左右,中等身材,清瘦,言辞不多。我也是个言辞短的人,碰上言辞多的人,就感觉轻松一些,碰上同样言辞短的人,我就主动想办法挑起话题,避免尴尬。
我问他,邵观松的画怎么样?他说,好啊。我又问,这两幅画,更喜欢哪一张?他指着其中一张说,这一张。我问,怎么想的呢?他说,这张更疏朗一些,富春山水的味道更浓一点。
他的看法,跟我所想的一样,这拉近了我们的距离。过了半个月,我来取画时,把卷轴在工作室的画案上慢慢展开,就觉得像是给婴儿穿上了衣服一样,可爱得不得了,便觉得这么美的东西好像不是我的了。这感觉好奇特。
取完画,对环境也更熟悉了,才仔细打量了一下倪柏钦的工作室。这是二楼一个五六十平方米的通间,推开南窗见城河,宽敞明亮。靠墙的陈列架上,放着几件两晋和唐五代时期越窑残器,还有几块瓷片标本,给这个工作室增添了几分古朴气息。心想,这是一个注重细节、讲究陈设的人。
平常,我每个周六照例都要起早到杭州二百大赶瓷片早市,回来后,要用半天到一天的时间把瓷片洗干净,一片一片整理好,周末都这样周而复始地连续多年重复着。我与倪柏钦离得不远,却没有多的交集。
转机出现在2016年底,倪柏钦主动联系我,说要和萧山书法圈的俞国斌老师一起到我家里坐坐,想买两本我写的《杭州工地出土宋元瓷片标本》一书。这次长谈才知道,倪柏钦在裱画的同时,痴迷瓷片多年,萧山城区的多处工地比如万缘桥、市心桥、牛脚湾、水曲弄等地,倪柏钦都在那里捡过一些瓷片,从春秋战国印纹陶、原始瓷,到宋代越窑和龙泉青瓷,再到明清青花瓷都有。
同行的俞国斌说,倪柏钦的汽车后备厢里一直备着一双深腰水鞋,碰上有瓷片的地方,他随时都能捡。这些年,倪柏钦跟着宁波的越窑专家晋武成老师,在萧山、绍兴、宁波、湖州等地见到了相当数量的越窑器物,对古器物之美常有自己的理解。后来,晋武成老师在萧山跨湖桥遗址博物馆举办上林湖越窑青瓷标本展时,布展与撤展都是倪柏钦与俞国斌等人帮忙完成的。
前些年,陆续听到倪柏钦在探究印纹陶的烧制技艺,想为传承茅湾里印纹陶做些事。我心里在想,这可是一条好艰难的路啊。
记得施加农老师曾谈到一个亲身体会。早在跨湖桥文化时期,有些灰陶罐的脖子上留有几道弦纹,这些弦纹划得流畅而规整,连接处几乎看不到痕迹。这几道弦纹为何能划得这么规整?这个问题曾困扰他好长时间。
日子久了,他终于破解了这个难题。他说,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动罐,不动笔。具体来说,就是把陶罐放在慢轮上,在慢轮的旁边立一根木桩,把充当画笔的木签或竹签固定在木桩上,然后调整到罐的颈部位置,这样,罐在慢轮上转一圈,脖子上就留下了一道弦纹。把画笔的高度再适当调整,罐再转一圈,罐脖子上又留下一道弦纹。真是奇妙,跨湖桥文化时期的先人竟有这么现代的思维。
几道弦纹就让考古专家困扰这么久,想去复制纹饰复杂的茅湾里印纹陶,那该下多大的功夫,又该有多好的悟性啊。
可根本没有料到,也就三五年的工夫,我在跨湖桥遗址博物馆文创区域的走廊里,真真切切地看到了倪柏钦制作的茅湾里风格的印纹陶作品。
为一探究竟,前些时,在浦阳桃北新村的茅湾窑工作坊里,我终于弄清了倪柏钦破解印纹陶制作工艺的诀窍。原来,倪柏钦自己动手,陆续制作了十多种陶拍,这些陶拍五六厘米或七八厘米见方,也有长方形和圆形的。陶拍上的纹饰有麻布纹、云雷纹、折铁纹和方格纹等。基本上,我们能见到的茅湾里印纹陶上面的纹饰,倪柏钦都制作出了相应的陶拍。同时,他还制作了多个陶抵手。
看倪柏钦的演示,把陶罐的毛坯制作好之后,一手用陶抵手在陶罐里面顶住,一手持陶拍在陶罐外面的相应位置拍打,把握好力度和节奏,一件印纹陶坯件就慢慢做好了,等烧制完成就大功告成了。
这些陶拍既有独创性,又破译了春秋战国时期茅湾里印纹陶的制作方法。倪柏钦也被确定为萧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印纹陶烧制技艺代表传承人。
目前,倪柏钦在传承和普及茅湾里印纹陶之外,又在古为今用上不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