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何可人
最近,“泼天富贵”的“尔滨”,让不少“南方小土豆”的口音都带上了“大碴子味儿”;一部无数观众看了“上头”的电视剧《繁花》,又让如曲流淌的上海话“响了”。
一面是“国际范”,一面是“地域文化传承”,越来越“国际化”的萧山该不该“倡导方言”,成为时下热议话题。
标准语言要普及,方言也不能丢
随着普通话的普及,方言的影响力和使用范围大不如前。即使是像吴语、闽语、粤语这样的强势方言,如今都在不同程度上面临着“生存危机”。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青年一代对方言的“陌生”。
一些市民认为,不少方言彼此间不能互通,存在着严重的语言隔阂和语言障碍,这种状况对发展经济、建设现代化是不利的,对于异乡人来说,方言也好像是融入城市的一个壁垒。
萧山方言属于吴语区太湖片临绍小片。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萧山不断加快城市“国际化”进程,人群的跨地域流动增多,萧山方言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少。
萧山中学语文老师陈昀对此深有感触,“学校是普通话推广的前沿阵地,这些年,随着老师和学生中外来人口数量的增加,个别家长在为孩子选择学校时,会在意老师会不会在课堂上说方言,说方言反倒成了减分项。”
虽然如此,但在陈昀看来,方言是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符号,传递着一座城市的鲜明气质与多元魅力,应该得到保护与传承。
义桥镇资深文化工作者黄坚毅也持有相似的观点。他说,萧山打造国际化城区,就应该接纳普通话,但这与倡导方言并不相悖。对他而言,普通话带给他的感觉是严肃、通用与共享,而方言则是轻松、特色与个性的表达,是展现地域文化的特色标识,更是精神的归属。
“方言是族群之间感情交流的纽带和密码。只有在特定的水土之间,才能孕育出特殊的方言,同时方言又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滋润着这片土地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黄坚毅说,“方言是文脉,是腔调,是情感寄托。保护方言就是‘留住我们的根’。”
保护方言也是文化自信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每一种语言都蕴藏着独特的文化智慧,在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保护传承文化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方言作为语言的一种特殊表达形式,承载着独特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
“方言是文化的活化石,保护方言也是文化自信的体现。”莲花落表演艺术家翁仁康说。
翁仁康利用萧山、钱清一带的方言演绎莲花落,还主持多档方言类电视节目,可以说,是一位资深的“方言传播大使”。“萧山作为一座走向国际化的城市,可以通过保护传承方言,打造具有萧山辨识度的城市文化IP,从而进一步扩大城市的知名度、美誉度与影响力。”
那么,保护与传承方言,具体可以怎么做?
事实上,萧山民间招数频出。如:进化镇华锋村村民赵杨君为了方言保护,以儿子为素材制作了一套方言表情包,“火”上了央视;靖江街道光明村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突发奇想”,让村里的电线杆都“说”起了萧山话;还有最近在新塘街道王有史社区农副食品集散点内办起的书法展,其中也融入了方言元素……方言在越来越多人的呵护和认可下,重新焕发独特的光芒。
有市民建议,要真正保护好方言,需要从加强青年一代对方言的“主动式”学习入手。可以充分立足融媒时代的传播特点,让方言以更加新颖有趣的方式传播。
翁仁康则提到,不妨借助非遗,厚植保护方言的基础。如绍兴莲花落一样,很多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曲艺,都是用方言演绎的。这些非遗曲艺不仅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也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可以通过更好地传习、传播这些非遗曲艺,来引导青年一代主动了解学习和准确掌握方言。这样也能让地方语言类非遗项目走出后继乏人、缺少观众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