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李小玉
每逢春节,在憧憬回家团聚的同时,一些年轻人也在为被长辈“组团”催婚而困扰。催婚,仿佛成了“传统佳肴”,与年味、亲情、友情交织在一起,成为年轻人最难以面对的话题。
不难理解,催婚是长辈们对小一辈的担忧和期待。在传统观念中,结婚生子是人生的重要里程碑,它代表着家族的延续和传承。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不同年代的人群婚恋观念有了很大区别。比如老一辈更看重婚姻的结构完整和到点上车,希望到了某个年龄就应该按部就班恋爱、结婚、生育,对婚姻的体验和感受则相对不够重视;年轻一代则更注重婚姻中双方的亲密关系,认为在关系中的个人感受、彼此心理需求得到满足更为重要,婚姻结构的完整和牢固程度则还在其次。
笔者作为00后,自从有了相对稳定的工作,婚姻大事就成为了长辈们茶余饭后的话题。在长辈们眼中,人生就是完成一个个任务,考所好大学、找份好工作、找个好对象就是人生的必做任务。他们喜欢用爱的名义劝服晚辈接受这种观念,通常会说这是“替你发愁”:你老了没孩子照顾怎么办?我们老了没力气帮你带孩子怎么办?结婚了,也不意外会面临长辈“催生”。其实,年轻人之所以反感被催婚,更多是源于对婚姻生活质量的担忧,有孩子,就不再发愁自己老了以后怎么办吗?只要有力气帮子女带小孩,就不发愁别的了吗?结婚能一劳永逸解决所有问题吗?
日前,话题“结婚的好处”在互联网上非常火爆,有博主随机采访路人,问结婚的好处,得到的回答很有意思。采访中的男性普遍支持结婚,他们认为,结婚能生儿育女、传宗接代,自己也有了家庭,有个伴互相照应过日子。而女性采访对象态度恰恰相反,有的觉得最好不要结婚,有的认为从结婚后就开始辛苦了,还有的表示沉默。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高压环境,让年轻人对婚姻有了更为谨慎的态度。如果是合适的婚姻,相当于扩大自己的舒适圈;相反,不合适的婚姻犹如将自己扔进一个问题沙漠,找不到边。对于到了适婚年龄的年轻人来说,更希望在事业、经济、心理等各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再走入婚姻,以确保自己能够承担起婚姻所带来的责任和义务。人生只有一次,如果还没有想清楚到底要不要进入婚姻就盲目婚嫁,带来的绝不是更好的生活体验,而是一个令人绝望的深渊。
长辈们下意识认为“给孩子找对象成家”是他们应尽的义务,是历史赋予的使命,是传统交予的责任。可是,与其指责孩子的自私自利不听劝,不如好好坐下沟通,尝试去理解年轻人的想法。只有年轻人们真正准备好,才能迎接来自婚姻的幸福。
没有人不向往理想中的幸福婚姻生活,也没有人会拒绝一个幸福的人生,如果婚姻是一把开启幸福人生的钥匙,没有人不会努力争取。然而,通往幸福的大门,也并不是只有婚姻一把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