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2月28日 星期三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断亲”背后 年轻人想要的是什么?

  ■文/摄 记者 何可人 漫画/俞钦洋

  大包小包上门去、热热闹闹走亲戚,是很多人难忘的春节记忆。然而,现在不少年轻人不愿意和亲戚有过多的交往,认为大多数亲戚在生活中没有什么交集,见了面除了诸如催婚催育的灵魂拷问,没有多少可聊的,妥妥的无效社交。此外,人情世故你来我往,也带来了不小的经济压力。

  于是,在一些年轻人身上出现了“断亲”的现象,即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断绝了和亲戚之间的交往和互动。为了避免走亲戚,他们宁愿过年不回家,选择到其他地方旅游,或者干脆在工作地过年等。今年春节期间,关于“断亲”的话题屡次冲上热搜,引起了广泛关注。而在我们身边,这样的例子也有不少。

  案例筛选——

  “85后”方也:用一场家庭旅行替代走亲戚

  2月8日深夜,距离大年三十已经不远,方也(化名)和丈夫透过飞机的舷窗,望着越南胡志明市的夜景兴奋不已。

  这已经是方也第8次选择在外过春节了。没嫁人的时候,是带着父母一起;结了婚后,丈夫也加入了她的“说走就走”队伍。她的理由很简单:这是难得一家人都有闲、自己又有点钱(年终奖)的时候,干嘛要被走亲戚这样的繁文缛节牵绊?

  方也是“85后”,萧山东片人。在她的记忆里,小的时候自己也是热衷走亲戚的,整个春节“档期”满满。特别是大年三十的晚上,亲戚们围坐一堂,孩子们在旁嬉闹,大家一起吃年夜饭、放鞭炮、看春晚、聊聊天、打打牌,一晚上几乎不睡觉。

  方也最怀念的是外公、老爸和舅舅们一起搡年糕,刚搡出的年糕软软糯糯能拉出丝来,孩子们都争着要尝第一口。

  可是随着她慢慢长大,这样的场景似乎一去不返了。

  在方也看来,如今走亲戚,沦为了一种形式。亲戚之间一般“无事不登三宝殿”,平时很少走动,无非就是到了过年吃那一顿饭,还要面对“今年拿了多少钱”“什么时候生小孩”“什么时候要二胎”诸如此类的灵魂拷问。就一个字,尬。

  况且,为了吃这顿饭,花钱不说,还要忙活好几天,特别辛苦。

  每回轮到自家办饭,办上五六桌是起码的,不仅要提前请厨师,还得按照厨师的要求准备很多材料。一般在办饭的当天,方也的父母凌晨三点就得起来,第一轮是去市场买海鲜,第二轮再去买蔬菜,一大早进出市场起码得六七回。

  接着,七大姑八大姨们也早早赶来帮忙,开始洗菜环节。正是滴水成冰的时候,在农村道地上洗菜,苦不堪言,每每都把人冻得直哆嗦。

  大家忙碌大半天,总算能坐下来吃口团圆饭了。可是,开饭还没有半个小时,亲戚们三下五除二饭菜下肚后,就开始纷纷离席了。方也说,这顿饭真是劳民伤财,不吃也罢。

  2017年春节,是方也第一次“怂恿”父母抛开传统观念,跟着自己去广州度过了整个春节假期。那一年,她拿到了比较丰厚的年终奖。她对父母说,所有旅行费用自己出,带他们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看过之后如果不认同这样的过年方式,第二年不去就是。

  谁知,方也的父母自此也“上了瘾”。这些年,从一家三口到一家四口,方也一家人的过年就等于外出度假。少了走亲戚、请客吃饭的环节,似乎让父母也变得一身轻松。

  龙年春节,方也的父母临时有事没能参加旅行,结果直呼后悔,天天只是吃来吃去,看着女儿女婿晒出来的旅行照,羡慕不已。

  方也说,自己还有一个小8岁的亲弟弟,比她更“断亲”,几乎跟亲戚都没来往,连微信亲戚群也拒绝加入。哪怕是走亲戚,也只是为了给父母当司机。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方也觉得,紧要关头,确实还是热心的邻居更靠谱。

  “95后”杨盼妮:一个人过节才快乐

  对于刚刚参加工作,到了适婚年龄,但依然没有对象的“95后”杨盼妮(化名)来说,不喜欢春节走亲戚的理由中,“被催人生进度条”排在第一。

  “对象找好了吗”“不要再挑三拣四了”“年纪也不小了”“差不多就行了”……面对许久未见的亲戚们以关怀的名义一句接一句劝说自己,杨盼妮虽然内心反感,但每次也只得故作认同,脸上使劲挤出一丝苦笑。而身边的老妈此时总会前来“助攻”,对她来说简直就是“雪上加霜”。

  杨盼妮原本就对走亲戚这件事无感,遇上了这波轮番“攻势”,更是倒了胃口。一般进入聚餐环节后,她总是草草地吃上几口,在父母的催促下走一遍给长辈敬酒的形式,接着就会悄悄掏出手机,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即使有差不多年龄的亲戚在场,因为平时的联系也仅限于微信亲戚群里的偶尔互动,真正见了面的时候,杨盼妮也感觉和对方找不到太多的共同话题,没聊几句,就陷入了相对无言的尴尬境地。

  好几次,她都找着各种借口提前逃离。独自呼吸着外面的空气时,她觉得这一刻的自己无比轻松,内心无比平静。

  在杨盼妮看来,春节走亲戚一点都不快乐,反而是给自己带来了不小的精神压力。要努力迎合大家,要没话找话,更何况已经参加工作的自己,都没有了拿压岁钱的那份喜悦……为何要让自己的假期过得如此憋屈呢?

  面对这样的扪心自问,她开始渐渐拒绝与父母同行走亲戚,宁可宅在家里,做自己喜欢的事,吃自己爱吃的美食,把走亲戚的时间变为一个人的独处时光,清静,惬意。

  这个春节,她跟随父母去外地看望了爷爷奶奶后,就一个人飞到了北海道。她一边旅行,一边将旅途中收获的点点滴滴制作成小红书内容产品进行发布,与粉丝们分享自己的假期生活。面对粉丝的互动,她也总是乐此不疲地回应。

  比起在走亲戚中消耗巨大的“社交能量”,她觉得在这个互联网空间里,更能满足展示自我、表达自我、获取信息的沟通需求,是她真正需要维系的交际圈。

  纵深剖析——

  “断亲”现象源自年轻人观念的变化

  拉黑亲戚,疏于嘘寒问暖,逢年过节不想走动,甚至屏蔽、退出亲戚群……曾经被父辈们用心维系的亲缘关系,年轻人却不太上心。

  有研究发现,30岁以下的年轻人群体中,年龄越小,与亲戚联系越少。尤其在“90后”“00后”群体中,“断亲”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常态。而随着互联网和城市化的发展,这个趋势仍在加强。

  年轻人为何越来越不喜欢走亲戚?面对“断亲”现象,我们能做些什么?最近也一直在关心“断亲”现象的心理咨询师叶美燕给出了自己的剖析。

  她说,在老一辈人的眼里,“断亲”可能是没有人情味、薄情的表现。实际上,这或许是社会代际更替、人们观念变化的自然结果。

  想要找回边界感

  “断亲”现象的出现,与年轻人对边界感越来越在意不无关联。逢年过节,年轻人免不了接受亲戚的盘问。有的亲戚也许并没有见过几次面,却总想把你的底细挖个底朝天,对你评头论足。

  殊不知,很多年轻人对社交生活的边界比较敏感,所谓的聊家常在他们那里更像是“被审问”,带来了无形的社交负担与焦虑情绪。

  要做真实的自己

  网上有一个热门话题:“为什么现在的人,越来越不喜欢人情世故了?”有个回答一针见血:“他们排斥的是他们不喜欢的那部分,是无效的社交、无谓的社交、目的性过强的社交。”

  年轻一代出生成长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与人”的关系部分被“人与网”的关系所替代。很多年轻人不再将亲戚关系作为主要的社交依托,也不愿意在走亲戚式的现实交往中消耗“社交能量”,而乐于在自己的交际圈里做真实的自己。

  渴望“归属式”亲情

  在很多年轻人的观念里,真正的亲情不只建立在血缘关系上,更基于理解、尊重和情感的共鸣。

  然而社会上,“伤害你的是你身边亲近的人”这样的桥段却时常上演。原本应该相互帮助的亲戚,却成了攀比较量,甚至变成打压的对象。亲戚之间的交往蒙上了一层利益关系,让人无法接受。

  对镜反思——

  长远的亲缘关系离不开“双向奔赴”

  叶美燕表示,“断亲”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家庭功能、减少宗亲互助,这样的结果不是所有年轻人都能够承受的。例如有的年轻人头脑一热,选择“断亲”,可真到了家族事务需要一起出力的时候,却发现无人可找,“断亲”得不偿失。

  另一方面,对于个体而言,“断亲”是一种筛选。通过“断亲”断掉的是那些一年都未必能见一次的、仅有血缘关系维系的亲戚,亲近的是在经济与情感上都能带来慰藉的家人,这体现了一个成熟的人良好的自我分化水平。

  然而,在“断亲”现象的背后,我们也应该意识到,这是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对亲情的重新审视和反思:什么样的关系才是健康的亲缘关系?

  纵使是时移事迁,亲情依然宝贵,贵在血脉相连。相信来自亲人的朴素的爱,总是人们所渴望的。

  “一段好的关系,它的本质是双向的尊重与爱,是付出和接纳。”这句话,适用于世上任何一种关系。

  任何关系的维系,都要“双向奔赴”才能长远。因此,对待亲缘关系,也需要调整心态,保持边界感、分寸感,相互尊重。

  叶美燕建议,不要把走亲戚当作任务或者负担,而应把走亲戚当作不同年龄层之间互听心理需求的载体、延续家族记忆的契机,让亲情传递“不断层”。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深读
   第04版:综合
   第05版:天下
   第06版:生活
   第07版:财经
   第08版:文化 悦读
“断亲”背后 年轻人想要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