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未迟
春节档电影,贾玲又赢了吗?从豆瓣评分看,《热辣滚烫》至今8分上下,分数中庸。
这届观众有点“理性”,并不是人人都买“贾玲减肥”这一单。观众口味刁钻,在故事情节、前后逻辑、人物塑造等专业角度有诸多微词。评论区常有一身反骨:拿减肥成功吊足我一年胃口,就为了让我掏钱进电影院,我偏不呢。
明白的人终究能明白
从国内影评的风格来看,从来都是“鸡汤”最难做。《热辣滚烫》的争议点也卡在了“苦肉计之嫌”:“张家辉的《激战》,也为角色减肥,却没搞大型真人营销。”“电影本身停留在小品阶段,贾玲个人的成功大过于电影本身。”“闺蜜偷男友这种老套而悬浮的设定,大赛前不实战的情节漏洞,叙事节奏前缓慢后草率……没有拍出女性困境,人物太扁平。”
贾玲是不是做了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直到有人说:“故事有诸多为了完成度而简化处理或不够完美的地方,但这都不妨碍故事的内核狠狠地让我产生共鸣。”“缠好拳击绑带去看的,绑带最后用来抹眼泪了。任何在对抗项目上寄托过意义的人都会明白的。”依然有人抛开严谨、冷血的专业分析,选择站在感性这边给予影片肯定。
“想赢”终究赢了
《热辣滚烫》改编自十年前安藤樱主演的《百元之恋》。也正因如此,比较在所难免。《百元之恋》只用两周时间拍摄。安藤樱先增重10斤,提前3个月预学拳击,用4天时间拍摄邋遢人生部分,用接下去10天边拍摄边打拳,演员和角色的身体、精神状态都发生变化。
《热辣滚烫》中并未全然选取原版情节,而是考虑到春节档,结合了国内实际。比如女主被同事侵犯一段在《热辣滚烫》中仅展现为遭老板骚扰。正因如此,电影被诟病“展现不足”,被认为没有把女性困境讲透彻。
而《热辣滚烫》的共鸣点似乎不在女性向,而是放之男女皆有的困境:触底之后如何作为?打不过却非要完赛,非要“赢一次”,容易被理解为一种回击,被解读为“赢得尊重”。但当我们找到两个片子共同情节:“两人打成那样,最后还能抱在一起。”乐莹发出由衷感慨,“真好啊。”乐莹心里泛起的涟漪,仅仅是回击吗?
抵抗、泄愤这些对抗性的词汇,用来解释她想赢的动机,没有错。但同时,用“和解”一词可能更符合她最终落位的心态:她从拳击中体会到爱的对立面并不是恨,而是与一切达成和解。犹如比赛之后的拥抱,止戈为武,奋力出拳归于宁静。
乐莹实际比赛并没有“赢”,也没有因此获得爱情,妹妹也许并不因她的改变而自我反省,节目组不会因为她的事迹而修改烂俗剧本……周遭还是以他们原先的节奏运转。但乐莹与自我和解,与过去和解,故事拥有了一个更完美的句号。
从这一角度看,《热辣滚烫》没有背离原作的意图,也没有硬生生地端上“人生大翻盘”的鸡汤。而对于喜剧演员出生的贾玲,在这部戏结束后,她赢得的不仅是大家的喜爱,还有数不尽的尊重、敬仰和刮目相看。
戏内的故事终究是戏外的
尽管贾玲强调过“影片跟减肥无关”,希望观众把焦点别放在“我如何减肥成功,练出八块腹肌”上,但大众仍然以自己的方式和理解去接受信息:“贾玲到底瘦没瘦、瘦了多少?”于是单方面地给她冠以炒作的名头,割裂戏外成分、佯装理性地对电影拍摄评头论足。
这复刻了片中乐莹跟教练的对话情节。乐莹说:“我要参加拳击比赛。”教练说:“啊,要减肥。”乐莹重复:“不是,我要参加拳击比赛。”
戏外即戏内,连成一人生。我们无法割裂,也无需割裂戏外的精彩,我们为什么就不能用感性判断一回。艺术作品的功能之一不就是唤醒人类情感么?如果它做到了,就不失为一部好作品。而作为观众,把艺术作品回归到艺术的终极意图之中,也是一种欣赏能力。
“普通地过着每一天就好,就算不会拍成电影。”这是《百元之恋》的片尾曲。现在她们的故事都被拍成电影。可我们别忘了,电影本身离不开现实的故事,真正的故事永远在戏外。贾玲本身就是一部具有故事性的电影。
本版投稿邮箱:xsbqnyy1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