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3日 星期二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读书日,抽离碎片化的一个警示

  ■本报评论员  周婷

  今年4月23日,是第29个“世界读书日”。各地活动照例上马,但现代人对阅读书籍的热忱真的还在高位吗?扪心自问,你就会有答案。

  学生群体可能是最能保有一定阅读量的群体了,但是从国内一些高校图书馆发布的数据看,很多大学连年来的图书馆借阅量都呈现下降情况。不久前,重庆交通大学图书馆发布的《2023图书馆年度报告》显示,目前借阅量仅为10年前的13%。再以普通市民为例,杭州图书馆2023年共有51万多读者借书,人均借阅为5.5册。

  与图书馆的借阅量数据形成鲜明反差的是,我们每日浏览手机短视频的时长却在“噌噌噌”上升。根据中青校媒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仅14.05%的受访者每天使用手机时长在3小时以下,27.88%的受访者日均使用手机3到5小时,33.32%日均使用5到8小时,还有24.75%使用时间在8小时以上。其中,近7成受访者表示使用手机主要是在刷短视频。

  这种反差,已成为生活中默认现实,很难被公众提起。唯有到了一年一度的世界读书日,才又有了“旧事重提”的意思,抑或更像是发出了一次“声嘶力竭”的、但又微弱的呼喊。

  呼喊的本意,是希望人们不要日益弱化脑力的开发和知识的输入过程。然而因为日益碎片化的信息接收方式,我们已经被弱化。

  首先,弱化的是我们静心阅读的能力。“读屏”时代,我们似乎无法沉下心来“读书”了。不离身的手机屏,代替了我们的枕边书。这恰恰说明,人们把过多的注意力,通过屏幕“投射”到远方,却忽略了近处和日常。

  其次,弱化的是基于书本延伸的思考能力。社交平台上,不乏靠抄写笔记、分享书摘迅速走红的读书博主。3个月涨粉多少、收入多少的标题屡屡充斥在平台的内容输出领域。各种短视频形式的荐书,无外乎以拆解书稿等方式教会读者快速阅读,而不是引导读者深入阅读某一本书。在“一分钟读懂一本书”“一分钟告诉你起承转合情节”等荐书视频的“教育”之下,这样的阅读价值观,也会无形地灌输给作为读者的我们。

  在世界读书日这样的日子,我们是否应该思考如何对抗这个“读屏”时代呢?答案不言而喻。

  也许,察觉到我们正在失去阅读专注力,是改变的第一步。我们要在内心给自己一个强大的暗示“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比如不能每日守着手机屏幕,刷那些无聊的讯息,就像《等待戈多》里两个流浪汉在等待奇迹的发生一样。这样的“播种”,注定颗粒无收。因为没有人单纯通过刷手机社交平台或刷剧,变成什么大神和牛人。

  第二步则是刻意练习。我们一开始可以尝试每天留出15分钟时间来阅读一本纸质书,每天的目标可以设得很低,比如3页,完成一周的打卡任务,可以给自己一些物质奖励。当养成读书打卡的习惯后,再逐步延长阅读时间,就这样慢慢地循序渐进。

  第三步即是静待花开,或许到明年的读书日,你不会再内疚自己一年到头没有碰过一页书,或者说总感觉肚里无墨水,忐忑不安了。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调查
   第04版:文化 悦读
   第06版:时评
   第07版:天下
   第08版:新媒+
让人拥有松弛感的,是对生活的用心
萧山让“公园20分钟理论”开出花
“图书外卖”的风能刮到杭州吗?
小托混龄班值得点赞
读书日,抽离碎片化的一个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