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童宇倩 通讯员 孙燕
这一天,萧山区文化馆馆长李萍的办公室里,来了一位不速之客。
这是位老人,他眉头紧锁、面露难色:“馆长,我想求你帮我一个忙。”
不久前,首次实行“优惠收费”和摇号报名的萧山区文化馆2024年春季全民艺术学堂学员名单公布,老人的女儿落选了。
这也不是一件大事。但说服整日坐班,不爱运动的女儿报名爵士舞课程,已经让老人绞尽脑汁。没摇到号让他很遗憾。“教学费200元我们照交,能不能再增加一个名额?”和老人一样,很多没摇到号的市民,向萧山区文化馆发起这样的“私聊”。
文化馆只作统一回复:“因为今年是第一次尝试,名单也已经正式公布了,所以真的没办法增加名额。不过大家可以留下意见建议,下一步我们也会根据意见在课程种类、数量等方面进行调整。两个月后秋季班即将开启,届时欢迎大家踊跃报名。”
今年,萧山区文化馆在全省首次实行公共文化服务“优惠收费”,除中老年学堂依然免费教学外,艺术夜校与青少年美育课堂每门课收取200元教学费,平摊到12次课,每次课仅10余元。课程报名也从之前的定时报名改为提前报名、统一摇号。
从“秒杀”抢课到“摇号”入选,从免费普及到“优惠收费”,吸引全龄段受众的全民艺术学堂究竟有何魅力?
公共文化服务首次“优惠收费”
最热门摇号报录比达10∶1
首次实行公共文化服务“优惠收费”,李萍有些忐忑。
一方面,因为要把整个“优惠收费”的流程走通,今年萧山春季全民艺术学堂开课时间较晚,报名人数可能会受影响。
另一方面,从2018年起,萧山区文化馆就开展了全民艺术普及公益培训,截至目前已开展13期,每期每门课程12次课,为期三个月,一直是免费培训。从免费到收费,老百姓愿不愿意为自己的文化需求买单?报名人数不够开班怎么办?收费标准又该怎么定?
虽然有很多担忧,但萧山区文化馆走“优惠收费”之路的决心,很坚定。
原因有三。其一是为了设置门槛。以往,有个别报名成功的学员存在旷课或者中途放弃的情况,造成公共资源浪费。稍微收取一点费用,相当于设置一个门槛,让学员更加珍惜学习机会。
其二,有助于培育市民的文化消费观念。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也在不断提升,比如原先市民只要在家门口看戏就满足了,现在更想去大剧院欣赏高品质的话剧、音乐剧。当免费的公共文化服务无法满足群众的需求,该怎么办?“优惠收费”成了“最优解”。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像萧山区文化馆这样的公益性文化单位应当“创造条件向公众提供免费或者优惠的文艺演出、陈列展览、电影放映、广播电视节目收听收看、阅读服务、艺术培训等”。法律文本中提到的“优惠”,就是萧山区文化馆此次试水的“优惠收费”。
其三,合理收费也是构建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公益培训平台的关键因素之一。
那么,价格定多少合适?萧山区文旅局带队去了上海市文化馆“取经”。上海市民艺术夜校2016年就开始实行收费培训,一门课程12次课,收费500元。“但上海是大城市,我们只是区级单位,目前市民的文化消费还在培育阶段,就结合实际,以200元的收费标准先尝试一下。”李萍说。
结果是出乎意料的火爆。今年萧山春季全民艺术学堂的课程在去年基础上,增加到41门,共计报名人数为2404人,报名中签并缴费人数647人。其中报名人数前五的课程分别为八段锦、瑜伽、手机摄影、女团爵士和美妆,最热门的课程摇号报录比达10∶1。
“收费不是真正目的,我们希望老百姓享受更多更优公共文化资源,满足大家对高品质文化的需求。”区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优惠收费”与原本的财政投入会产生一种“叠加效应”,一定程度上能增加办班数量、提高办班质量,让更多群众从中受益。
对萧山区的尝试,中国文化馆协会副理事长王全吉给予了肯定。在他看来,目前全国范围内面向年轻人的公益文化艺术培训是最近半年里流行起来的,但是真正“优惠收费”的文化机构很少,“从报名结果看,这样的定价和课程设置在萧山是受欢迎的,这也为后续全省乃至全国公共文化场馆青年艺术课程的收费提供了一种可行性尝试。”
国家级演员+非遗传承人+名师 萧山文化圈名人纷纷助力
赵大安授课,有一个秘诀。
他的国画(写意花鸟)课,只教画梅。
“一共12次课,仅三个月时间,还要汇报展出,只能抓住重点教。”这是赵大安深思熟虑后的教学方式。梅兰竹菊是写意花鸟画的基本功,梅花又是花鸟画中极具代表性的题材,“我只教学员画梅,反复练习之下,学员汇报展出的作品才拿得出手。”
赵大安,萧山知名画家,他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萧山区美术家协会艺术顾问,也是萧山文化圈名人。从第一期全民艺术学堂开始,赵大安就接受邀请,义不容辞地为零基础学员授课。
赵大安的学员年龄跨度不小,有70多岁的“银龄族”,也有30多岁的上班族。他已经培养了约200名学员,不少学员成了省市区各级美术协会会员,还有学员的作品跨过钱塘江,在市里展出。
“全民艺术普及培训是一项公益事业,我有责任参与其中,尤其是近几年基层文化需求很大。”赵大安说,“我今年77岁了,只要文化馆需要,我就来授课,直到教不动为止。”
很多像赵大安这样的萧山文化圈名人,正纷纷助力萧山区全民艺术普及,让文化艺术“飞入寻常百姓家”。负责教授美妆和越剧(花旦)课的金志娟就是其中一位。
金志娟是国家二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戏剧家协会会员,也是萧山区非遗项目萧山越剧代表性传承人。她学戏曲出身,在萧山越剧团、萧山绍剧团都待过,有着丰富的舞台表演经验和教学方法。
对金志娟来说,“解锁”每一期的新学员,就像开“盲盒”,不知道对方的年龄和基础。她的教学经验是,第一堂课对学员先作基础了解,再设定课程切入点,力争让学员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更多东西。
“作为非遗传承人,我更有责任把萧山越剧这一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从事戏曲工作45年的金志娟,希望尽可能将自己的舞台经验和化妆技巧分享和传授给学员们,这是令她滋生成就感、幸福感的事情之一。
全民艺术学堂开设的虽是公益课程,对教学质量要求却是高标准。这一点,从授课老师阵容中可见一斑。他们中既有国家级演员,又有知名大咖,还有非遗传承人,比如杨氏太极拳授课老师高生良是杨氏太极拳第六代传人、2023第四届全球杨氏太极拳风云人物,官窑烧制授课老师是正高级工艺美术师、杭州南宋官窑瓷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金国荣,印纹陶课请的是印纹陶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倪柏钦等。
“学员可以‘零门槛’,老师一定要请一流的。”这是李萍坚守的理念,“文化馆是专业机构,最关键的就是把好老师关,那么老师怎么选?一方面看专业水平,一方面看是否用心教,这些都能在每期课程结束后举行的汇报展演中得到检验。”
“馆内+馆外”助力“1+23+N”模式 实现老中青幼全覆盖
夜幕降临,萧山区文化馆内灯火通明,学员们正在上课。
“90后”学员朱丽飞在拉丁舞(恰恰)老师陈思思的指导下,进行着拉丁舞的基础热身动作——方形步、纽约步、前进后退步等。细密的汗珠不断爬上她的额头,虽然动作不够丝滑,小腿也有些酸痛,但朱丽飞感受到了运动健身的快乐。
“上次学的是剪纸,这次想运动一下,就报了拉丁舞。”朱丽飞在附近上班,平时坐班,一回家就“葛优躺”,“价格也合适,之前去外面咨询一学期要两三千元,感觉自己好幸运。”
西湘里文创园里,一场文化与味蕾的碰撞正在上演。咖啡店店主舒展向学员们教授如何调制咖啡。“很支持这样的课程,我计划通过这12次课,让学员学会鉴别咖啡豆的品种与好坏,最后调制出一杯自己满意的咖啡。”他说。
整合“馆内+馆外”资源,联动各行业优质师资,向市民提供更优质、更多样、更丰富的文化产品,是萧山区文化馆近年来的创新举措之一。今年,涉及“优惠收费”课程的馆外教学点有7处,包括城市书房、文创园区、非遗馆、商圈综合体等地。
这些馆外教学点,是萧山全民艺术学堂“1+23+N”模式里的“N”,“1”是区文化馆总馆,“23”指各镇街分馆。“N”的铺开,一方面利用社会力量丰富文化供给,将全民艺术普及不断向基层延伸;另一方面,将更多流量带进文创园区、商圈综合体等地,也能提升人气、拉动消费,实现互利共赢。
本期春季班的亮点,不只在打造“1+23+N”模式。从课程内容看,今年春季课程既有传统的国画、茶道、戏曲表演、书法等,也有一些新兴课程如收纳整理、服装穿搭、咖啡调制、手机摄影等。
从学员年龄看,今年春季班来参加培训课程的年轻面孔增多,尤其是晚上的课,超40%以上学员是“90后”“00后”,甚至还有下班后坐近一小时地铁过来上课的年轻人。
“以前,参与课程人群多为‘一老一小’,今年我们针对年轻人新增了艺术夜校,实现了老中青幼年龄段全覆盖。”李萍介绍,特别是在时间上,增加工作日晚间和周末的培训班数量;在内容上,考虑到年轻人的文化消费习惯,加入了很多生活美学课程,比如收纳整理、花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