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建明
民丰村有“渔浦江山天下稀”的风光、有“安得移家常住此”的恬静、有“一杆渔浦渡风头”的情趣、有“随风过渔浦,伴月出沧溟”的肆意。在渔浦滩头朝圣诗画,该有一种怎样的念想在心间浅尝,才是安静而绚烂的暖。
富春江萧山段,历史上统称渔浦。而宋时设的渔浦寨,为钱塘江边重要渡口,故址在义桥民丰村。
从六朝起,历代名家赞美渔浦的诗文与画作不胜枚举。
“宵济渔浦潭,旦及富春郭,定山缅云雾,赤亭无淹薄。” 是六朝谢灵运《富春渚》的开头四句,写出了富春江上云雾在晨曦中渐渐散去的景致;丘迟的《旦发渔浦潭》:“渔浦雾未开,赤亭风已扬。棹歌发中流,鸣鞞响沓障。村童忽相聚,野老时一望。”抒发了自己寄情山水,云游四方的心情。此外,沈约、江淹、谢惠连等人也多有咏唱。
唐代诗人南下去浙东,渔浦是绕不开的景点。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王维、韦应物等兜兜转转,为渔浦留下80余首佳作,开启浙东唐诗之路、钱塘江诗路、大运河诗路节点的盛景。
孟浩然的《早发渔浦潭》是早期渔浦诗的天花板:“东旭早光芒,渚禽已惊聒。卧闻渔浦口,桡声暗相拔。日出气象分,始知江路阁。美人常宴起,照影弄流沫。引水畏惊猿,祭鱼时见獭。舟行自无闷,况值晴景豁。”诗中渐次展现出由景到人、由静而动、由朦胧到开阔的景象,读来如行云流水般流畅。
.宋代俞桂、杨蟠、李纲、李加佑、范成大、陆游都为渔浦留下了佳作,其中以陆游为最。“桐庐处处是新诗,渔浦江山天下稀,安得移家常住此,随潮入县伴潮归”,陆游恨不得移居渔浦,永远与美景相伴;范成大的《梅根夹》诗:“日明渔浦网,风侧瓦窰烟。”所表现的是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乡间小景;苏轼的“西兴渡口帆初落,渔浦山头日未欹”,点出了渔浦雄奇的自然景观。
元代那个写“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王冕,他是诸暨人,渔浦乃其回家必经之路,留下《过渔浦》,里有“十八里河船不行,江头日日问潮生”句,那时戴知府还未开碛堰山,连接碛堰山和钱塘江的可能是一条小水沟,只有趁钱塘潮时把船送至碛堰山口再入浦阳江,才有了“日日问潮生”的感叹;方夔的《过钱塘旧京》:“曾逐东风过曲江,人间俯仰隔兴亡。江头朝涸趋渔浦,山下城空失凤凰。漠漠黄埃昏草棘,悠悠陈迹阅星霜。由来离泰游麋地,不分铃鸣替戾冈。”山水依旧,渔浦还在,但已是改朝换代物是人非了。
相对于前朝文人描绘渔浦胜景的盛况,明代的文人稍微逊色。陈良贵的“渔浦东头几问津,风波仍旧客怀新。云山千里劳乡梦,萍水经年少故人。”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的寄望;明代丁师虞的《渔浦晚归》写出了钱塘江畔的特有意境,体味渔浦人家的神韵;钱子义的“泊舟渔浦暝,客怀谁与同?烟消天正绿,目送孤飞鸿。”抒发了诗人漂泊异乡的惆怅之情。
清代来鸿缙写有《舟过横筑塘》:“扁舟一棹趁湘波,傍岸间行任著靴。荒坝拖船争踞埠,渔家晒网恰临河。土翻高垄耕黄犊,水涨横塘泛白鹅。十里村墟斜照外,红墙古寺锁烟萝。”诗歌写得清丽洒脱,对横筑塘的牛埭古埠和村庄风光也描写得十分逼真动人;“钱塘看潮涌,渔浦观日落”,王雾楼觉得,渔浦落日和钱塘江潮同等壮观,这是对渔浦美景很高的赞赏;萧山蔡惟慧的《渔浦晓发》:“渔浦朝光好,轻岚似翠鬟。疏云淡可接,密树绿相环。戍屋茅檐短,寒塘水鸟闲。启篷遥望处,恰近傅家山。”他笔下的渔浦好似一幅精美的水墨画,美得让人陶醉。
现有文献表明,渔浦所在地的民丰村,从宋伊始,民丰各姓族人写了许多诗文。北宋政治家韩琦为湘南韩氏始祖韩膺胄的曾祖父,著有《安阳集》五十卷,《全宋词》录其词四首;北宋进士王国安的《舟中雨归》:“日落江雨急,买舟江上归。家山咫尺间,心遂孤云蜚。松揪锁寒色,泪血沾裳衣。”南宋赐进士韩幼卿的《渡江值大水》:“江水风号浪拍天,海山天色雨飞烟。舟人不怕风波险,自在中流索酒钱。”南宋王植的《渔舟图》:“风伯起困宫,蛟鳄走无影。浪泼青天寒,光荡明月冷。珠玉笑诗穷,乾坤纵萍梗。恒期连大鳌,雄心老渔艇。”元末明初王熇之的《咏怀》:“林梢宿雨收,熏风拂庭牖。何以憩幽情,瑶琴旨在手。流水兴偏长,高山意何厚。知音世所希,千古唯曲阜。”清代华锐楠留《柯亭笛》一首,华锐楠英年早逝,其妻俞氏25岁,子未及两岁,俞氏抚恤孤儿,以全节孝,道光十一年(1831)钦奖受旌,四年后立碑。此圣旨碑现完好无损,立于村中。清代韩羹卿著有《文起堂诗集》《瓶花诗舫诗集》,其中《经游买舟过渔浦》:“飘飘凉上芰荷衣,两岸看山翠欲飞。不住蝉声三十里,南风送我片帆归。”自然明快,飘逸潇洒,颇有李白《早发白帝城》的意境。
古代画家也为渔浦增色不少,1990版《萧山文化志》载:仅宋代《宣和画谱》就有许道宁的《层峦渔浦》《晴峰渔浦图》,赵干的《冬晴渔浦图》,宋迪的《烟岚渔浦图》,王榖的《雪晴渔浦图》,李公年、冯觐的同题画《霜秋渔浦图》,王洗的《柳溪渔浦图》和巨然的《秋江渔浦图》《遥山渔浦图》。以宋徽宗在书画方面独到的眼光和造诣,可以想象一下,能被其挑选入《宣和画谱》的画家,其水准得有多高!正是渔浦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给了画家们创作的灵感。
北宋王榖很擅长把诗词的意趣用画面表现出来。尤其是他的山水画很有造诣,在当时影响很大,其《雪晴渔浦图》保存在御府中,被选编入《宣和画谱》。渔浦优美的自然环境给了他很多创作灵感,他把这种美妙的感觉用画笔表现出来,所以他的画得山川灵秀之气,脱尘绝俗。
清代钱惟城的《渔浦瀚烟》,甚是壮阔,水墨出之,气韵沉厚,使山水有咫尺千里之感。有人说画中山水与义桥渔浦不是很像。其实,中国的山水画是写意画,非写实,讲究的是意境。《富春山居图》有人考证大部分是在画富春江桐庐段,富阳只有极小部分,其实桐庐也好,富阳也好,山水之意在“笔意”,不在实。
著名的上海画派代表人物吴湖帆的《渔浦桃花》,描绘的是三月渔浦秀丽明媚的山水胜景,桃花迎面,渔舟荡漾,历山与定山隔江对峙。据说吴湖帆藏有《富春山居图》残卷,多次临摹,对富春山水情有独钟。
民丰村有“渔浦江山天下稀”的风光,秀美旖旎,明艳动人;有“安得移家常住此”的恬静,与世无争,安逸舒适;有“一杆渔浦渡风头”的情趣,洒脱自然,雅韵愉悦;有“随风过渔浦,伴月出沧溟”的肆意,有云为伴,以月比邻。在渔浦滩头朝圣诗画,领略物阜民丰之宜居宝地,该有一种怎样的念想在心间浅尝,才是安静而绚烂的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