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傅浩军 肖闻
在清廷,萧山人是一股重要的力量。萧山人汤金钊不仅还了林则徐的清白,还力荐林则徐去广东禁烟。 1839年6月,林则徐虎门销烟,鸦片战争爆发。琦善与英国议和,不得要领。其时,大学士王鼎、协办大学士汤金钊等极力保荐林则徐,道光皇帝又任林则徐四品卿衔,赶赴浙江听候谕旨。
1841年6月7日,林则徐坐船到了富阳,随后到了萧山,伫立钱塘江边,林则徐感慨颇多,此地他多次来往。
林则徐在杭州任过官,任职杭嘉湖道员,他奔走杭州、嘉兴、湖州各地,一江之隔的萧山也常往来。
在林则徐日记里,还记录着十四年前他出任陕西按察使时,经过杭州的那几天行程。这月十五日午后,林则徐到萧山闻堰,停了片刻,又行,过钱塘江,至闸口,仁和、钱塘县令等俱来迎接,林则徐即在船上会见。浙江巡抚、杭州知府、杭嘉湖道等众官员则在乌龙庙迎接他。
当年,林则徐官运亨通,前迎后拥,而今被免职,心境大不一样。此时此地,林则徐想到了汤金钊,这里是汤金钊的家乡。十年前,林则徐主持疏浚福州西湖,受到诬告,汤金钊奉命查办,为林则徐还了清白。几个月前,汤金钊在道光皇帝面前,为林则徐辩白,被连降四级。王鼎、汤金钊等人为他受到牵连,林则徐不禁黯然。
林则徐抵达镇海军营后,积极投入备战,然而,林则徐没有等到痛击英军的那一刻,道光皇帝的圣旨又来了,道光把广州战败的责任又归罪于林则徐,从重发往伊犁效力赎罪。
于是,林则徐离开镇海,一路经宁波、余姚、上虞、山阴、萧山,抵达杭州,略作停留后,又往苏州、镇江、扬州……
其后,裕谦、葛云飞等人死讯传来,林则徐扼腕叹息,如果他在,局面或不至于如此!
还林则徐清白,惺惺相惜
杭州有一个西湖,福州亦有一湖名西湖。福州西湖开筑于西晋时期,周边数十里,可灌溉农田万亩,洪灾之时又可蓄水。
然而,如同萧山湘湖经历一般,湘湖自北宋成湖后,屡屡被人为侵占和破坏,福州西湖亦是如此。
林则徐,福建福州人,历官翰林编修、浙江杭嘉湖道、江苏按察使等职。1827年,林则徐出任江宁布政使,他派人去接父亲到任所。在途经浙江衢州时,其父不幸病逝。林则徐前往奔丧,回福州,在籍守制,住在西湖不远处。
西湖是一项重要的水利设施,也是当地一处名胜古迹,当年林则徐也常到西湖读书,一览风光。然而,随着沿湖土豪奸民不断侵吞,水路多成平陆,湖身小若沟渠,旱则灌溉无资,涝则无地宣泄。此时林则徐所见西湖淤塞严重,一片破败,无有灌溉之利,更无风景可言。
其时,闽浙总督孙尔准也看到西湖的问题,在广泛听询士绅意见后,认为修浚不能再缓,又查核历年疏浚成例,采取官绅合力的办法,因林则徐曾综办江浙水利,有治理经验,即委托他主持疏浚。
于是,林则徐主持疏浚工程,招募民工,清复湖址,要求沿湖居民将所占之地缴出,又将湖旁土岸围砌石岸,杜绝人为侵蚀霸占。
林则徐呕心沥血,一心扑在疏浚工程,却遇到了阻力,因为疏浚损害了沿湖土豪奸民的利益,于是他们肆意制造舆论,贿赂有关官员,诋毁浚湖工程,攻击林则徐。
福州粮捕通判、闽县知县、候补知州张腾上书,指控西湖疏浚未经奏报,也无关水利农田,是滥用公帑修建游玩之所,劳民伤财,此湖不过一个游玩之所,府县随时都可料理,何须在籍大员包办,林则徐以公谋私、任用亲友,以及总督巡抚亦涉嫌腐败,其门丁收受门包银、库款盈余银两未经报部,等等。
一时间,社会上舆论纷纷,流言四起,林则徐遭受了重重阻力,疏浚工程也一度停顿。有人认为此事交付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处理,以大白真相,消除影响。而孙尔准为避嫌,毅然上奏,请朝廷派大臣来闽审问。
不久,清廷派了礼部尚书汤金钊、刑部侍郎钟昌到福建查办。
汤金钊,浙江萧山人,历官湖南学政、礼部、户部、吏部、工部侍郎、左都御史等职,新任礼部尚书。他深为道光皇帝倚重,多次奉命奔赴山西、湖北等地调查案件,周历万里,所到之处,持法明慎,不放过一个该查处的官员,也不冤枉一个清白之人。
在奔赴福州途中,汤金钊即在研读材料,思考西湖案子,也联想到他的萧山老家。他家住萧山西门外,称“西门汤氏”,是一大族。他的家门口有一湖名湘湖,他还曾在湘湖边先照寺读过书。
北宋政和年间,萧山县令杨时开筑湘湖,湖水可灌溉周边九乡农田,不仅变水患为水利,还平添了一处胜景。然而,湘湖从成湖一开始,一直也在被侵占。 湘湖的保湖、废湖纷争不断,一度愈演愈烈,明朝时还发生过命案。南京湖广道监察御史何舜宾回乡后,因清理湘湖得罪豪绅,结果被县令邹鲁陷害致死,其子何竞为父报仇,带着一帮亲友截杀邹鲁,此案也惊动了朝廷。
西湖的情况与湘湖何其相似,汤金钊对福建官员不很熟悉,对林则徐也不了解,究竟是福建督抚存在腐败?还是林则徐借西湖疏浚谋私?或是土豪奸民恶意中伤?孰是孰非,尚不可知,然性命攸关,不敢大意。
汤金钊到达福州后,和督抚以及林则徐进行谈话,访查有关人员,调阅相关材料,又多次实地调查,勘察西湖。
事情不算复杂,汤金钊很快调查清楚了,西湖疏浚触及一些地方豪绅、基层官员的利益,孙尔准、林则徐受到了诬告。西湖疏浚确系有益于农田,是造福百姓的水利工程;林则徐胸怀坦荡,出于公心,并无以公谋私;张腾的攻击毫无实据,纯属捏造,是因其任内亏空企图要挟。随后,汤金钊如实将情况进行了上奏。
不久,道光皇帝下了谕旨,张腾肆行诬告上司,意图挟制,又污蔑在籍大员名节,此等刁风断不可长,将他发往军台效力。而孙尔准等人也有失察,分别议处。
西湖工程接续修浚。
经此,汤金钊了解了林则徐,两人互相欣赏,结下友谊,常有往来。
后来,汤金钊任吏部尚书、工部尚书、户部尚书、陕西巡抚、协办大学士等,加太子太保。林则徐又任江苏巡抚、湖广总督、陕甘总督、陕西巡抚、云贵总督等,加太子太保。而林则徐任钦差大臣主持广东禁烟,汤金钊还是重要的推动者。
力挺林则徐,连降四级
十九世纪初叶起,清廷开始推行禁烟。
道光皇帝更是为禁烟连年颁布谕示,三令五申,重申禁例,对于鸦片入口、贩卖、私种、吸食等等,一体严令查禁,期于禁烟有成,积弊尽除。然而事不遂愿,鸦片走私依然愈演愈烈,官员人等吸食鸦片亦愈蔓愈广。
其时,各将军督抚就鸦片事宜进行上奏,提出禁烟举措与建议。其中,湖广总督林则徐的奏折引起了道光皇帝注意。林则徐主张坚决严禁,鸦片流毒于中国,“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兴思及此,能无股栗!”提出了禁烟六条章程,并在当地施行,深受民众拥护。
“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银”。道光皇帝被这两句话震动,令林则徐即刻入京,随后连续八次召见,详细商谈禁烟事宜,又赏林则徐紫禁城骑马、坐轿。
而后,道光皇帝召见军机大臣、大学士,参加的有穆彰阿、潘世恩、王鼎、隆文、何汝霖、琦善、汤金钊,等等。道光决定启用林则徐,派他主持禁烟。穆彰阿一听变了脸色。王鼎、汤金钊则力挺林则徐,王鼎极力称他多谋善断、可堪大任。而其余人等则保持了沉默。
散朝后,有的人叹息林则徐危矣。
汤金钊和林则徐有过交集。林则徐曾主持疏浚福州西湖,遭到了小人攻击,汤金钊奉命到福建查办,还了林则徐清白。经此,汤金钊了解了林则徐,很欣赏他的为官为人。对于鸦片,汤金钊也主张严禁,而今道光皇帝起用林则徐,汤金钊自然极力支持,相信林则徐能大有作为,当然,禁烟任务艰巨,而道光又性情多变,林则徐此去十分凶险,自然也为他担忧。
道光皇帝任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赐尚方宝剑,节制广东水师,驰往广东禁烟。
杭州人龚自珍提醒林则徐此去当有准备,林则徐回答说如履如临、竭能而已。林则徐亦深知此行艰难,如同赴汤蹈火,然而,“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为国为民拔除痼疾,将荣辱祸福置之度外,他义无反顾,踏上了南下禁烟的征程。
林则徐到达广东后,大刀阔斧地实行了禁烟。林则徐查没鸦片,虎门销烟,道光皇帝欣喜万分,而后炮击敌舰,拿获汉奸,道光也大加嘉奖。林则徐禁烟卓有成绩,消息传来,国人振奋,以为中国烟患从此可绝。唯汤金钊的儿子、太常寺卿汤修颇有担忧,与人说道:无备轻举、巨祸将生矣。
果然,形势急转而下。广东禁烟引发英军武装入侵,英军封锁珠江口、炮轰厦门、攻打定海,而清军不敌,一败涂地。
英军一路北上,又抵达天津大沽口,逼近北京。
清廷摇摇欲坠,大厦将倾。
对于林则徐的禁烟举措,朝廷上下一直有不同的声音,于是有的大臣开始口出谗言,归罪于林则徐肇事生非,道光皇帝也对林则徐产生了不满,指责他办理不善,误国病民,招致英军侵入,各省纷纷征调兵马,又劳师糜饷。
结果,道光皇帝下旨,将林则徐、邓廷桢革职严加议处,派琦善任两广总督,前往广州,怀抚英夷。
其时,清廷主和派把持朝政,对侵略者妥协退让,对主战派打压排斥,林则徐被免职,他们即暗暗称喜,然而,也有一些正直的官员十分愤慨,痛斥琦善误国、穆彰阿妒贤,极力为林则徐辩白,甚至向道光皇帝尸谏。
太常寺卿唐鉴不避斧钺,为林则徐辩白,弹劾琦善、耆英等人误国,直声震天下,后致仕南归。
汤金钊亦不符和议,与穆彰阿有矛盾。一天,道光皇帝在便殿,谈及广东事宜,问汤金钊谁可主持大局,汤金钊明知道光皇帝对林则徐不满,还是挺身而出,认为只有林则徐最合适。道光说林则徐过于乖戾,汤金钊还依然极力为林则徐辩解。道光大为不悦。由此,汤金钊失去了道光的信任。其时,汤金钊派陈起诗任仓差。陈起诗很不满,不愿赴任,他听说汤金钊触犯了龙颜,乘机控告汤金钊。结果,经廷议,陈起诗被免职,汤金钊则被连降四级。不久,汤金钊以年迈为由请求开缺,就此致仕。
而王鼎尸谏则轰动一时,王鼎支持禁烟,极力主战,在林则徐被免职后,依然坚持向道光皇帝推荐林则徐,使林则徐得以以四品卿衔到浙江镇海参与军务。王鼎多次呼吁朝廷启用林则徐,令道光很是不满。当王鼎又一次建议时,道光怒了,拂衣而去。王鼎老泪纵横,愤怨交加,他效法史鱼尸谏,留下遗疏,“条约不可轻许,恶例不可轻开,穆不可任,林不可弃也”,以死劝谏道光,反对议和投降割让香港。
奕山广东战败后,道光又迁怒于林则徐,将他从重发新疆伊犁,效力赎罪。
林则徐拖着沉重的步履,踏上了西去的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