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30日 星期二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吃白米饭而奋斗
的当代愚公

  文/林上军

  我与何建明老师有过两面之缘,他的报告文学作品可读性都很强,但一直没去拜读他写的《山神》。 一来,关于山神原型黄大发的新闻报道已经是铺天盖地;二来,书太多,要看的东西太多,忙不过来。 

  那天,我终于从网上买来《山神》。因为那天一份大报的一篇评论中,又一次提及黄大发。文中有一段这样写道:谈起黄大发,贵州遵义团结村的群众只有一句话:他是个老实人。就是这样一位老实人,带领村民凭借锄头、钢钎等工具,历时30余年,硬是在绝壁上凿出一条总长9400米的“生命渠”,结束了当地靠老天吃饭、滴水贵如油的历史,他也被称为“当代愚公”。 

  我看后与一位朋友在微信探讨,30多年,让一名村支书带着群众“折腾”,当地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看得过去吗,好意思吗?难道如此不作为?

  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我仔细看了一遍《山神》,才了解到,当时乃至后期的贵州遵义市播州区,水利技术力量非常薄弱,水利投入资金实在短缺,再加上黄大发所在的村非常偏僻。偏僻到啥程度?书中所写,到现在,小轿车从高速公路下来,仍要用两个小时方能到达,盘山路共有200多个弯。 

  作为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协会会长,何建明老师近年来写了不少令读者赞叹的作品;当时打算写这部作品时,他遭受家人极力反对,因为家人担心他一把年纪了,翻山越岭,路途遥远,身体是否吃得消?水渠蜿蜒于悬崖边,去体验有相当高的风险,他毕竟年过花甲,万一有个三长两短。但他最终说服母亲,还是去了,跟着黄大发,去走悬在绝壁的水渠,总算有惊无险。黄大发所处的村落,因为缺水,一直以来,仅以苞谷当主食,1995年水渠通水前,吃白米饭居然成为奢望。黄大发引导大家一起愚公移山开辟水渠,目标很朴实,仅为吃上白米饭。因为没水,这里种不了水稻。在这里,洗一次澡,感觉是升天;喝甘甜的水,就像在做梦。 第一次,用最简单的工具,凭借一股蛮力,黄大发带领村民,干了10多年,失败了,因为技术不懂、材料跟不上,水引着引着就漏光了;又过了十多年,黄大发初心不改,五十多岁的人自己去外面参加培训班学水利技术。三年后回来,在上级的指导和帮助下,通过全村干部群众的齐心协力,夜以继日,风餐露宿,含辛茹苦,流血流汗,激战苦战,克服重重困难,冒着生命危险,历经生死劫,终于成功。

  在修渠的过程中,黄大发的结发妻子、二女儿、孙子相继离世,但黄大发忍着悲痛带领大家一刻不停,继续“愚公移山”。后期,他坚韧不拔、人定胜天的精神感动了外界,也成为全村群众奋斗的支柱。 

  吃白米饭,居然成为这个村人们与天决斗的最初动力、最终愿望,可见这里自然环境之恶劣,我国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差距有多大。 

  黄大发原先接近文盲,但后来通过自学,能读透文章。他记得最牢的是入党宣誓,几乎能倒背如流。作为村党支书,他坚持的原动力就是“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有专家对何建明说,那条渠道,即使现在由拥有比较好的技术和能力的施工单位来做,完成它也要花几千万元甚至上亿元钱。而黄大发他们当时手头仅有30万元的“工程费”,除此之外,所拥有的一切就是他们的义务劳动和血汗。 

  这个村的群众终于吃上了白米饭,喝上了甘甜的山水;而“山神”黄大发最终因为带领群众修“天渠”成功获得诸多崇高荣誉,当之无愧。 

  《山神》向读者传递了中华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繁荣昌盛的根本动力,树立起基层优秀共产党员的真切、伟岸形象。

  这部报告文学,继续延续了何建明作品可读、耐读的特质;整部作品,作者采访虽断断续续,但写作上呈现一气呵成之势;许多篇幅,运用散文的笔法,层层推进,恰当穿插作者的画龙点睛式评论,朗朗上口的号子、地气厚重的歌谣,令作品荡气回肠,高潮迭起。可以说,这部作品由于采访扎实,笔力雄健,使得黄大发这一当代“愚公精神”穿透时空,达到了“让全世界永远记着中国有这样一位山神,他用为人民服务、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的共产党人的理想和信仰干成了一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旷世壮举,创造了人间奇迹!”之目的。

  当然,描述凿壁艰难的过程,其中有的还可以更丰满、呈现更多生动的故事、细节。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调查
   第04版:综合
   第05版:天下
   第06版:新媒+
   第07版:生活
   第08版:文化 悦读
为吃白米饭而奋斗 的当代愚公
风趣隽永的精神回溯与乡土凝视
成长之路的温暖寄语
文化伙伴集结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