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新
“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当秋风裹挟着惬意的凉爽赶走了夏日的繁忙与炙热,尽享五谷归仓带来的丰收喜悦时,中秋节已款款而来。
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唐朝初年,《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北宋时期,中秋节已经成为普遍的民俗节日,并正式定阴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至明清时,中秋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其实对于童年的我们来说,中秋节就是吃月饼,这是最深刻的记忆。近代文学家周作人也是这样认为,“中秋的意义,在我个人看来,吃月饼之重要殆过于看月亮”。到了中秋的晚上,一家人早早地围坐在院子里,吃着香甜的月饼,其乐融融。当圆圆的明月高挂在天空时,童年的我听着父亲讲 “嫦娥奔月”“吴刚伐树”等神话故事,顺着父亲的手指,月亮上果然有几块暗影,似乎真的是人影和树影。
中秋佳节吃月饼,也是我国流传已久的传统风俗。古籍记载,月饼作为一种形如圆月、内含佳馅的食品,在北宋时期已出现。作为一种食品并称为“月饼”,则见于南宋《武林旧事。蒸作饮食》“以月饼相馈,取中秋团圆之意”。汪曾祺先生说过:节日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的精神抒情诗,她的仪式里面葆养着这个民族常绿的童心。所以他在《晚饭花》有这样描述:“这家特别重视过中秋。每年的中秋节,附近的孩子就上他们家去玩,去看院子里还在开着的荷花,几盆大桂花,缸里养的鱼;看他家在院子里摆好了的矮脚的方桌,放了毛豆、芋头、月饼、酒壶,准备一家赏月。”
中秋节不只是赏月、吃月饼那么简单,古时候的中秋,人们有“拜月”的习俗,花好月圆夜,将月亮神像朝向月亮,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月饼,依次分给家人。后来慢慢成为一种民俗,人们已不再局限于祭祀,而是与渴望团圆、美好祝愿和向往幸福结合起来,充满了无限的情思。文人墨客更是满怀诗情,或吟咏或感怀或怅惘,以月寄情。唐代诗人刘禹锡写下了《八月十五玩月》:“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能变人间世,翛然是玉京。”描绘的是在八月十五欣赏到的中秋夜月的美景,天上人间,心摇神荡,读来感觉满卷月华,令人神往。唐代张九龄的千古佳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抒发的是作者对亲人的想念之情。“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诗句以景写情,表达了诗人王建的思乡之情。苏轼的《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抒发了诗人对弟弟苏辙的思念之情以及美好祝愿。
在当年我们能吃上包装简陋、馅料单一的月饼,那是一种满满的幸福感和满足感。现在月饼已是一种价廉物美的大众食品,平时在小超市、糕团店等地都有出售,月饼的种类也是越来越丰富,有五仁的、蛋黄的、水果的、肉松的、豆沙等,名目繁多,但对于我来说,已失却了当年的吸引力了。
“一生几度中秋?中秋几回明月?”圆圆的月亮寄托着与亲人团聚的情意,也满怀着远隔千山万水的离愁。对于在西北边陲工作多年的我来说,与亲人共度节日,欢庆喜悦,浸沁温馨,共享一轮圆月和一块月饼的温情体会,感受当年儿时的温暖时光,已成了我的奢望。中秋,就是一段段缕缕不断的眷念,就是一代代生生不息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