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观祥
儿时,中秋时期,沙地成片成片的络麻进入收剥期,收剥后的络麻,需要在河道里或地窖里沤烂。一个个生产队,把一捆捆络麻背到附近的河道或地窖中打成堆,用石头或烂泥往水底下压,让其浸在水中沤烂。头批络麻沤烂,河道里的水和从地窖中溢流出去的水,致河道水渐渐变成深褐色,甚至变臭,于是一些自然生长的鱼、虾、蟹、鳗等,一群群地开始浮头。
这个时节,我和小伙伴们的心早已飞往邻近的盛陵湾、抢险湾和冯娄横湾了。因为这里不需花一分钱,就能在麻水中捕捞到鱼虾,在那个生活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这无疑是意外收获。 于是,就近的男女老少,纷纷拿上鱼叉、潮兜、推兜、腰网等各类捕捞神器,加入捕捞鱼虾大军。
捕捞麻水鱼,要数“腰网”的捕获量最大。腰网,形似畚斗,张开后约有3平方米。它凭借网口面大的优势,能将浮头的鱼一网打尽。它由钢绳和网组成,配有专门的两支腰网竿。腰网竿一般长3.8米左右,宛如男人手臂粗细。腰网竿通常选用竹节间距比较长,竹竿比较直的竹子做成,腰网竿做成后,再在竹竿末端串上一颗螺杆,就成了一副V型的“腰网竿”,然后再横撑上一支1米多长的“腰网撑”——既是腰网竿的牢固支撑,又是捕鱼者的有力抓手。装好后的“腰网”,反着看,活脱脱一个硕大的A字。
“腰网”捕鱼时,人站在A字形的三角内,左手握在“腰网竿”上,右手握在“腰网撑”的中间。左手主要把握方向,右手起着推进作用。捕捞者,一边全神贯注地观察浮头鱼的动向,一边使劲地朝鱼多的区域推进。一旦看到网内捕捞的鱼多了,就左手使劲下压,右手用力上提,将“腰网”脱离水面后,任鱼虾在网中上蹿下跳,随即用竹制的长柄捞兜,一兜一兜地捞,捞一兜往后一甩,利索地装进背上的背篓。
鱼装进背篓后,继续往前推进,网中鱼多了,再用力将网提起,重复着用捞兜甩进背篓。背篓上的鱼多了,沉甸甸的,立马叫岸上的家里人接应,设法拿到家里。有时鱼捕捞得多了,一时背篓装不下,索性来个就地取材,脱下长裤,把鱼装入裤管筒里,上下扎紧,充当袋子使用。
腰网,一般在齐腰深的水中推进最为合适,如超过这个水位,起网就很是吃力。腰网若推进一程,应起一下网,收获一下进网的鱼。因为在齐腰深的水中捕捞,起网主要靠的是腰部的力量,故把这种网称为腰网。推腰网,大多是捕捞经验丰富、力气很大的一类人干的。用腰网去捕捞鱼,是需要十折劳动力才能拿得下的。
捕捞麻水鱼虾时,最为抢手的当然是河虾,因为河虾的性价比高,加上晒干后“放汤”是上等的“下饭”,存放到过年还可招待贵客呢。
我读初二的那个暑假,一天清晨,天刚发白,我与堂弟阿荣各拿一个推兜,一只“洋粉袋”,去抢险闸北侧的盘头捕捞,结果大大出乎意料,河滩边黑压压的一批“带籽虾”“太脚虾”在浮头。俗话说:“来得早,不如来得巧”,我们所带的推兜,正是捕捞河虾的最好工具,让这次捕捞河虾占尽了优势。
在河滩,我们使劲一兜一兜地推,手将虾一把一把地往洋粉袋子里塞,不到两个小时,清一色的虾,各自都整整装了一袋!有人说,我们遇到“虾潭”了。在我们捕捞河虾的过程中,逐渐有人加入这一行列,但随着太阳的升高,浮头的虾不畏所困,义无反顾地往河道的中央潜去,没多久,河虾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这时有人就自嘲道:“瘸子赶到,市面散掉。”
捕捞河虾战役一结束,我俩各自吃力地背着一袋虾和一只推兜,急忙往家里赶。母亲见了满满一袋的虾,喜出望外,一边招呼我吃早饭,一边立马用清水将麻水虾反复漂洗干净,然后放些许食盐,将河虾在镬里干煮。用竹簟在太阳底下暴晒两天后,母亲把香喷喷的虾干装入瓷瓶内,避免虾干受潮变质。
时过境迁,往事不再。捕捞麻筋水鱼虾,是我众多记忆碎片中有趣的一个,至今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