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4日 星期四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区连续四年位居全省区(县、市)中医药发展指数排名首位

创新发展惠民生 中医药服务受热捧

  ■记者  盛凤琴  通讯员  洪华烽

  昨日,记者从区卫健局获悉,《2023年度浙江省中医药发展报告》公布,萧山区在全省90个县(市、区)中医药发展指数排名中位居全省首位,这也是我区连续四年获此殊荣。

  一方山水一方人,一方人文一方医。近年来,我区持续推进中医药文化,不断强化基础中医药服务网络建设,提升管理中医药服务能力。

  全区24家中医馆、26家中医阁

  全方位保障人民健康

  瓜沥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杭州市中医药示范案例试点单位,设有一家旗舰中医馆。传统中医“治未病”、预防为主的健康医学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中医。

  昨日上午10点,市民潘大伯又一次走进了中医馆,找中医师丁丽丽施针。潘大伯说:“最近关节炎犯了,腿疼得厉害,中医针灸扎几针还是很有效果的。”在中医馆里,像潘大伯一样喜欢中医理疗的有不少。短短两个多小时,已经有36个患者来做中医治疗,20多张治疗床几乎全满,针灸、推拿、拔火罐都是患者的热门选择。

  在蜀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内,中医服务同样受欢迎。市民张小姐是一名网络主播,她就特别喜欢这里的利咽饮。因为长期过度用嗓感到喉咙不适,她经常到离家很近的蜀山中医馆就诊,这里配买中药茶饮十分方便,还能送货到家,效果也很明显。

  据统计,2023年蜀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诊疗有13.4万人次,门诊总人次30万人次,中医诊疗人次占总诊疗人次比例43.28%,中医非药物疗法治疗人次占比13.3%。从中不难看出老百姓对中医诊疗的需求越来越大。

  如今,我区在2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功创建中医馆,在26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均融合了中医诊疗服务,并从中精选了一批优质的、中医诊疗服务占比高的26个点位成功创评“中医阁”,中医药文化已经融入百姓健康防线的最前端,通过治未病的理念让更多患者实现早防早治。

  中医基层化,基层中医化。“中医馆+中医阁”配套模式,联动医共体服务模式,进一步健全我区基层中医诊疗服务体系,全方位保障人民健康。

  中医药服务创新发展

  促改革,惠民生

  如何擦亮中医学的金字招牌?如何把中华文明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使中医药充分发挥保障人民健康的价值?

  加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离不开数字化赋能。去年,我区全面开展“中医处方一件事”改革,在全区7家区级医院和2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系统升级,建立标准化中医处方、建立标准化门诊病历、编制中药饮片数字编码、编制中药制剂数字编码、制定非药物疗法数字编码、制定中药饮片规格等级,以此来深化“管理、服务”双向协同和“居民、医生、治理”三端联动,提高百姓看中医、用中药的获得感。

  与此同时,我区还加大对中药材的监管力度,积极推动中药材种植、加工和中医药产品的研发与推广,并通过“中药服务在线”改革,提升了中药材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今年,我区还发布了“萧然医派”品牌,以此提升全区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促进中医基层化、基层中医化,实现百姓“家门口”的中医药服务提质增效,满足人民群众公共服务优质共享。

  中医药学不仅是老祖宗留下来的珍贵遗产,更是造福人民的宝贵资源。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医药在“防、治、康”等各个阶段都发挥了独特作用,引发广泛关注。在慢病管理过程中,老年人对中医药信任和需求越来越强。而且,越来越多年轻人也爱上了中医养生……这也为“萧然医派”的守正创新提供了“内驱力”。

  下一阶段,我区还将继续深化中医药综合改革,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中医药服务提质增量,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鼓励中医药创新与发展,进一步加强中医药数字赋能,提升中医药产业发展质效,让中医药文化更好地守护住百姓的健康防线。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深读
   第04版:综合
   第05版:天下
   第06版:专题
   第07版:文化 漫谈
   第08版:影像
创新发展惠民生 中医药服务受热捧
我区在全省公共卫生监督 技能竞赛中喜获佳绩
我区送出第20份立功喜报
皮薄多汁好秋味 本地“红美人”甜蜜上市
海口浙江萧山商会成立
残荷秋韵
政企同频共振 实现共赢发展
楼福寿:发挥余热的“劳动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