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盛凤琴 通讯员 项建锋 徐晓清)11月14日是第18个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年的主题是“糖尿病与幸福感”。记者联系了两家区级医院的内分泌科医生,医生表示,糖尿病跟患者体重、饮食等因素密切相关,在糖尿病的管理中自我约束管理很重要,抗“糖”贵在坚持。
糖尿病是由遗传、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代谢性疾病,高血糖是其主要特征。我国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为11%—12%左右,以2型糖尿病为主。
区二医院大内科主任兼内分泌科主任孙祖良表示,医院内分泌科年门诊量2万人次左右,有近80%为糖尿病患者,其中以中老年人为主,但也不乏年轻患者,甚至有些肥胖儿童也伴有糖尿病。
前段时间,医院就接诊了一名37岁的小伙,被医院诊断为酮症酸中毒。来医院时测量的血糖高达60mmol/L,已经出现昏迷情况。好在经过及时治疗,血糖已经逐渐下降。
糖尿病主要和日常饮食、生活环境、熬夜等因素有关,高发于超重或出现腹型肥胖人群。这名酮症酸中毒的患者体重有近190斤,过度肥胖也是导致糖尿病的高危因素。
但是在门诊诊疗过程中,医生时不时会碰到一些“不听话”的患者,对于糖尿病不重视也不干预,甚至随意停药,其实这是错误的观念。
对此,区三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王玮彬深有同感。“昨天我们外出坐诊,一名患者检查出来空腹血糖已经有15mmol/L,但是对方依然不重视,认为血糖超了一点没多大事,不影响工作。有些甚至是体检查出糖尿病也不注意。”王医生说,“目前,我们常规体检中只检测空腹血糖,其实餐后血糖指标也很重要。如果餐后血糖高于11mmol/L我们也认为是糖尿病,那糖尿病的人数将大大上升。”
糖尿病是一种生活方式疾病,需要综合、长期治疗,通过营养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健康教育和血糖监测等来进行慢病健康管理。近几年,我区通过家庭医生的介入使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得到了有效监管。
如何管理好自己的血糖指标呢?
对此,两位内分泌科医生都表示,“治糖”先“治胖”,要从日常饮食作息中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控制总热量摄入,清淡饮食,少盐少油少糖,合并有心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每日食盐摄入量不超过6克。控制体重,加强锻炼,散步、快走、慢跑都是不错的选择。
此外,医生还提醒广大糖尿病患者,要遵医嘱,坚持按时服药,加强血糖监测,定期复查。合并有高血压、高血脂的患者应控制血压、血脂。糖尿病患者外出时应随身携带急救物品,如葡萄糖糖块、糖果、饼干等预防低血糖的食物等。治疗糖尿病的药物有多种,虽然都有降糖功效,但每位患者适合的药物种类和剂量都是不一样的,切勿自行服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