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冉
我好似看到一个荒诞的画面:自己正手持钓竿,在热浪滚滚干燥的沙漠,满心期待地等鱼儿上钩。一个在撒哈拉沙漠钓鱼的老师,怎可能带学生去海洋的深处潜水呢?
不知道,是内在的天赋特质成全了我,还是世俗的人生追求唤醒了潜力,被一股不知名的力量推动,我脱下白大衣,走上了三尺讲台。
课堂,是一方舞台,每一次开口,都是我精心准备的内容。有时,我急于将自己亲历的经验体悟,灌输给听者,想为他们规避掉人生的风险。有时,我会沉醉于那些从唇齿间奔涌而出的漂亮辞藻,觉得自己睿智而有学识。有时,因某个不太合宜的互动而自责,用心盘算下次如何弥补。终究,分享的快乐,多过口干舌燥的烦恼。成为活的教材,是我心之所愿。
然而,台下清澈的眼眸中,偶尔流露的迷茫,使我停下脚步观望,我发现,整日里滔滔不绝地讲述,让我那能说会道的优点,正逐渐演变成好为人师的缺点。
我的忧虑,随着岁月的推移,也与日俱增。我常担心,课堂不精彩,讲课没有感染力,更担心的是,我不能与时俱进,我怕自己有限的认知,不经意间,将学生带去撒哈拉沙漠钓鱼,不光无功而返,还会浪费他人的宝贵光阴,误人子弟。
这一路的多讲多说,究竟是在为学生铺就前行的道路,还是在编织一张自我满足的网呢?我发现,我的这个求证行为,也有在撒哈拉沙漠钓鱼的意味。被看见,是人的本能愿望,但执着于他人目光的见证,是一种心理上的匮乏,一以贯之不觉知,会成为一种病态的依赖,失去自我的内在力量。
而我的独一无二,我的无法复刻,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无需证明。活好人生的头件大事,是了解自己,接纳不完美的自己,这是一条孤独的修行之路,不需要他人证明,也无需与自己抗争。证明与抗争,都是很耗能的事。《巴菲特给儿女的一生忠告》中提到,巴菲特“不因为自己的好恶左右孩子们的判断,他更多的时候只是一个守卫者,而不是一个领路者。”神如巴菲特,面对自己最爱的儿女们,都不做教导与引领,智识普通的我,还有什么理由,一定要做他人的“老师”呢!遇到人就寒暄,逮到人就说教,若是有人主动求助,更是机会难得地施救……想到这儿,我为自己在人前口沫横飞地喋喋不休,感到汗颜。
作家三毛,对撒哈拉沙漠有着特殊的感情。离开都市的喧嚣和纷扰,在广袤、神秘,充满了原始气息的撒哈拉沙漠,三毛找到了内心的宁静与自由,也从中获得许多创作的灵感,体悟到荷西对她热烈深沉的爱。但,黄沙漫天的撒哈拉沙漠里,没有鱼。
我好似看到一个荒诞的画面:自己正手持钓竿,在热浪滚滚干燥的沙漠,满心期待地等鱼儿上钩。一个在撒哈拉沙漠钓鱼的老师,怎可能带学生去海洋的深处潜水呢?这份内心的疑虑,终于让我看穿迷雾。我决定放下和行动,从不要中看到要。钓鱼,我得回到海洋,教育,因湿润而丰饶。
每个人的心底,都有跳动的火光,每一个人,也都有自己热烈的狂想,人生,是一趟属于自己的独特旅程。内心体验,无人可替,人生轨迹,需要自己设计。
身处瞬息万变的新时代,人们受各种声音与力量的牵引,走向未知,焦虑是难免的,但没有人,会心甘情愿活在权威人物的价值体系里。这就好比,在他人的心灵地图上寻找自己的目标,盲目跟随,要不到自己的“鱼”。
走陌生的路,可能洋相百出,可能过程艰辛,但喜欢做甘愿受!通过自己的选择与努力,凭着自己的直觉与判断,寻找到的生命绿洲,才富有生机,也倍加珍惜,因为,那里有他们真正渴望的“鱼”。
心理学家荣格说:“向外张望的人在做梦,向内审视的人才最清醒。”庆幸,我正在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