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孔亮燕 通讯员 许灵翀 吴翊铭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一个村庄的特色文化,也是乡村发展的根脉所在。梳理好、挖掘好、发扬好梅东村的孝道文化,让更多人知道梅东村的忠孝故事,是我想要做的。”这是区级文化特派员胡建杰到党湾镇梅东村后定下的目标。
去年6月,在区农业农村局的推荐下,胡建杰成了我区的一名文化特派员。“被派驻到梅东村,第一感觉是挺亲切的。”胡建杰说,自己是干了30来年的“老农业”,对农村工作自然熟悉不过。不过对于文化特派员的工作,他深感责任重大,丝毫不敢大意。
打造“孝韵梅东”品牌
点亮孝善文化之光
梅东村位于萧山东部,已有200多年历史,是全国绿色村庄、浙江省文明村、浙江省卫生村。初到梅东村,胡建杰就忙了起来,与村干部畅谈,与老村民闲聊,尽可能多地从他们的口中了解梅东村的民俗风情、特色文化。
在走访中,一段关于梅东村乡贤蒋柏荣的佳话深深触动了胡建杰。这位在京创业的企业家不仅以孝亲敬老的孝善行为闻名乡里,更是对家乡建设倾注了满腔热忱。胡建杰敏锐地意识到,这正是梅东村独特的文化标识。“村里建有‘百孝园’主题公园,还有一个孝德馆,本身就有比较浓厚的忠孝氛围。”经过一番调研,胡建杰心中的计划渐渐明朗了起来,他决定在梅东村打造“孝韵梅东”文化品牌,让这份孝道传统,成为梅东村最鲜活的文化基因。
有了目标,胡建杰迅速付诸行动。他带给梅东村的第一场活动,就是区农民书画协会的采风之旅。梅东村的一景一色,都成了书画家们的创作素材。“借画家手中的画笔,可以把梅东的孝和美,用书画的形式留存下来、传承下去。目前,已有多幅关于梅东的农民画作品在各地展出了。”胡建杰如是说。
扎根梅东11个月来,胡建杰以敏锐的洞察力捕捉村民的文化需求,推动着一场又一场活动在这里落地。去年9月,在他的牵线搭桥下,区农民书画协会党湾分会及梅东书画点正式成立,让书画创作在村里掀起了热潮。临近春节,他又组织了20多位区镇农民书画协会会员和区老年摄影沙龙骨干走进梅东村,仅一天时间就为村民们送上了春联、“福”字、绘画作品700多件,拍摄照片200余张。大年初一,他又为村里送来了一台大戏——将经典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搬上了村里的戏台。对于村民来说,一场场送到家门口的活动,让文化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概念,而是浸润生活的点滴。
唱响梅东时代故事
赋能乡村文化振兴
在胡建杰看来,文化特派员不只是带来文化,而是要把文化变成日常。今年3月,在梅东村老年颐养中心,首期农民画公益课堂正式开课。22名学员聚精会神地握着画笔,开始了自己首幅农民画的创作。“我们这个班的学员,上至68 岁的老人,下至 5 岁的孩童,大家学习的劲头都很足。”村民朱海霞说,自己也是第一次学习农民画,“项老师是农民画的专家,我们一定要好好学。”朱海霞口中的项老师,就是区农民书画协会副会长、区级非遗项目“萧山农民画”传承人项红红。在胡建杰的邀请下,她每周都来梅东村给村民们上农民画公益课。
“谢谢你啊,胡老师。”这是村民们见到胡建杰时说得最多的话。看着大家脸上高兴的神情,胡建杰知道,自己送到村里的这些文化就是村民们真正需要的。胡建杰说,在乡村“种”文化,未来的路还很长。接下来,他还要干一件事,就是为梅东村创作一首莲花落。
作为一名资深的莲花落爱好者,胡建杰不仅有着深厚的鉴赏能力,更是精通创作。在他的设想中,这个莲花落节目不仅仅是一段舞台表演,更是“孝韵梅东” 文创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节目的文本创作已经完成了大半,到时我还会邀请梅东的村民来一起唱响这首作品。”胡建杰说,他期待着这个孝道文化的声音传遍梅东村的每一个角落,甚至走出乡村,让更多人知晓梅东村的孝道之美。
文化的种子一旦在乡村播撒,便会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为乡村带来长久的生机与活力。如今,胡建杰在梅东的文化之旅还在继续,他说,文化火炬才刚刚点燃,期待着这个火炬能越燃越旺,照亮乡村文化振兴的前行道路,让“孝韵梅东”的故事在时光的长河中,成为一段永不褪色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