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记者 黄婷 通讯员 许桢艺
萧山西侧,钱塘江、富春江、浦阳江三江交汇处,有一条承载着百年记忆的老街——闻堰老街。它依江而建,因塘而兴,既是“三江活码头”的商贸传奇,也是渔家儿女世代栖息的家园。
从唐代西江塘的雏形,到如今成为“日咖夜酒”的潮玩地标,这条老街,曾见证闻堰码头的筚路蓝缕,承载市井烟火的热闹喧嚣,也在现代化浪潮中一度沉寂,又再度惊艳重生。青砖黛瓦间流淌着历史与现代的交响,波光粼粼的江面,书写着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时光。
烟火传承——老街与码头相融共生
唐代修筑的西江塘,如同一条蜿蜒的脊梁,撑开了闻堰的最初轮廓。清朝乾隆初期,老街江面泊船千余艘,已形成了“水产行林立”的盛景,成为区域性的江鲜交易中心,“三江活码头”的名号响彻江南。
民国时期,老街的繁华达到顶峰。宁波海鲜经过船运直达闻堰,再销往杭嘉湖一带,商贸枢纽地位进一步巩固。据史料记载,闻堰置镇就是在民国中期,起名于闻姓人家择江堰而居,当地人多称“闻家堰”。
随着沿江而建的民居逐渐集聚,青石板路上,挑夫的号子声、茶馆的说书声、商铺的算盘声交织成市井交响,而那码头、航标、江鲜,以及不远处若明若暗的渔火,无不体现着闻堰老街与码头的相融共生……
如今,闻家堰人们记忆中的闻堰老街,已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模样。那时的老街,60%以上的摊位经营江鲜,食客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形成了闻名遐迩的“江鲜一条街”,成为萧山乃至杭州的餐饮地标,闻堰街道也成为了首个“中国江鲜美食之乡”。
每天清晨,船靠码头发出的碰撞声,鱼贩们拿着鱼盆秤砣叫卖的吆喝声……四面八方的声响从江堤处涌来,撕开了还未泛白的天色,也唤醒了睡梦中的闻家堰人。
这一时期的老街,不仅是经济中心,更是承载着本地居民生活记忆的文化空间,沿街商铺、茶馆、传统手工作坊构成了独特的老街风貌。
汪惠林,是如今闻堰街道唯一拥有捕鱼证的“老渔民”。他至今记得,儿时跟着父辈在码头叫卖江鲜的场景:“那时的江面全是渔船,满载着许多刚刚捕捞上来的江鲜,岸边挤满了前来购买的食客。”在老汪的心中,那时的老街,是萧山区域性商贸枢纽的辉煌。
后来,随着城市发展,为了闻堰三江口堤坝加固整修,街市、民居逐渐向江滩内侧迁移,但老街的核心肌理得以保留。2020年,老街启动改造提升项目,通过建筑的更新改造、街巷空间及沿江整体环境的塑造提升,实现老街文化传承,打造成为以江鲜为主题的特色商业街,让码头文化、潮文化、江鲜文化等重焕新生。此外,针对西江塘的保护和开发也同步进行,以“江”为纽带,串联起整个之江和湘湖区域,形成共生共融大景区。
至此,闻堰老街逐渐迈向现代化街区。
蝶变新生——从沉寂到“不夜码头”的华丽转身
2021年10月,老街提升改造项目基本完成,进入试营业阶段。主打复古“港风”的老街,仿佛让人穿越回20世纪80年代。但改造并非一帆风顺,因疫情影响,老街一度陷入冷清,空荡荡的街道不复往日繁华。
“那个时候,街上只有我们这些老居民还会时不时来逛一逛、看一看,总觉得很可惜。这里三江交汇,是一块风水宝地,养活了我们世世代代的闻家堰人,我希望它可以越来越好、越来越热闹。”在老陈(化名)的心中,闻堰老街还是以前热闹的模样,“像之前老街上那家理发店,人很多的,每次都要排很长的队。还有那家照相馆,我们拍全家福都在那儿……”
为了重新让老街“活”起来,闻堰街道组建“政府+企业”联动专班,加快老街环境打造和商业业态布局。“老街开街,商业业态定位和核心商户入驻是关键。”闻堰老街运营方表示,“在和街道进行沟通协商后,将老街主题定位为‘特色江鲜’,打造舌尖上的老街、烟火气的老街,同时,突出水岸互动和夜经济,进一步吸引年轻主客群,让老街重新年轻起来。”
2024年年初,随着江河里、钱江渔村等江鲜商铺重装开业以及沿街餐酒吧陆续营业,闻堰老街正式开街。与老街配套的停车场也建成投用,江堤建设也随之完成,整个闻堰老街片区,焕然一新。
而老街重新定义的“夜生活、夜经济、烟火气”商业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周边缺少大型写字楼、办公场所和外来人口较少的劣势。“现在老街白天大多是江堤散步的游客、摄影爱好者和婚纱团队,晚上才真正热闹起来,周边的居民、夜生活爱好者、夜
间骑行族等,都会到这里逛逛走走,寻找城市的烟火气和时代记忆。”上述负责人表示。
目前,老街整体出租率在85%左右。其中,餐饮类占比和休闲娱乐的占比分别约为60%、15%。6月底,还将入驻新一批涵盖潮汕风味、主打江鲜的餐饮店铺。
作为首批入驻的“江鲜类”代表餐饮店钱江渔村因主打江鲜而闻名,吸客能力强,包厢预约已经排到了7月份。不仅如此,靠近江堤的一侧,“日咖夜酒”模式经营下的酒吧也颇受大众喜爱。
随着今年4月底盒马NB开业,也将人流进一步汇聚至老街。“我们基本上一周就会来一趟盒马,因为是邻里店,价格也更便宜。顺便就在老街吃个晚饭,这里业态更多、更方便。”家住义桥的肖女士一家三口是老街的常客,“基本上老街的餐厅都吃过了,都还蛮好吃的。尤其是现在江堤上吹吹晚风,很舒服。”
如今,闻堰老街重现喧嚣模式,营业时间从中午11点一直持续至凌晨3点,日均游客可达3000余人次。特别是今年五一期间,闻堰老街单日最高人流量突破8000人次,夜间消费占比60%,重现“不夜码头”盛景。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在老街北侧,金地闻堰综合体北区块基坑已全面出土,进入主体施工阶段。该综合体面积近19万平方米,建成后,将与老街一同重塑闻堰商业格局。
文化铸魂——非遗传承与时代脉搏的共振
三江口的鱼俗文化,是老街最珍贵的基因:不论是至今还在延续的区级非遗“三江口捕鱼技艺”,或是凌晨出江捕鱼、午后在渡口售卖的渔民,还是跨湖楼、钱江渔村等老字号餐饮的加入,都是老街“江鲜文化”的鲜活注脚。
凌晨5点半,袁浦码头驶来的第一班轮渡缓缓靠岸,菜农们肩挑新摘的江鲜与青蔬,脚步踏碎江面晨雾,他们的目的地,是闻堰老街的早市。对岸的老街,商铺的采购人员、小区居民们早早地就等候着,这些鲜嫩的江鲜、带着泥土的蔬菜,是“从田边到嘴边”的极短供应链最鲜活的诠释。
“我们希望闻堰老街不仅是商业业态的升级,更是一种文化基因的激活,让‘文化+民生’‘文化+旅游’牵引融合,形成区别于其他老街的差异化吸引力,双向激活文艺范儿与烟火气。”闻堰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保护传统的同时,老街也在创新中寻找平衡:每天往返36趟的袁浦—闻堰轮渡,早已超越了往昔的交通意义。闻堰渡口进出管理站摇身一变成为码头咖啡,将老码头的历史感与时尚消费感结合,成为网红打卡点;文创市集上,竹编、剪纸等非遗手作与现代设计碰撞出火花;“万人骑行嘉年华”现场,百余名骑手沿着西江塘绿道骑行后汇聚老街,感受历史与现代的极致碰撞。
年轻力量的注入,也为老街带来了新活力。五一期间,一场“江畔落日音乐会”引爆老街人气,当江堤上响起《月半小夜曲》《逆战》等经典曲目时,引起全场跟唱,烟花秀与江风中的荧光棒共同组成的绚烂夜景,将氛围推向高潮。
据老街运营方表示,后续,老街还将深度挖掘鱼市、船坞等符号,开发沉浸式文旅项目,与湘湖夜游路线串联,并计划引进艺术展览等年轻化体验。
站在西江塘上,江风裹挟着历史的回响扑面而来。远处,轮渡穿梭三江口,续写着“活码头”的商贸传奇;近处,老街的霓虹与江面的波光交相辉映,诉说着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生。
显然,如今的闻堰老街,已不再是单纯的商业街,而是一个集历史、美食、休闲于一体的文化共同体。不论是江鲜码头的烟火气,还是落日余晖下的音符悦动,都在书写着一座城市的新旧共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