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朱林飞 通讯员 徐梦迪
夜幕初垂,北干街道金泰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玻璃幕墙上映出暖黄色的光晕。27岁的湖南姑娘小陈收起化妆刷,与刚认识的萧山小伙伴相约去隔壁教室围观太极八法五步,这是她在萧山工作的第一年,却充分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温度:“从前下班后只有我一个人待在出租屋,现在这里有老师、同学,还有一群分享梦想的伙伴。”
社区为青年提供
“文化+社群”沉浸式体验
金泰苑社区地处金城路,周边青年人口集聚,为此,社区创新启动“青年伙伴计划”,以“青年文化IP矩阵”为纽带,依托“苔花绽”治理品牌,打造出独具特色的“青创社区”生态。通过精准调研青年需求,将传统社区服务迭代为“文化+社群”沉浸式体验,让200平方米共享空间化身为城市青年的精神栖息地。
i人小徐在手机视频剪辑课程上找到新的可能:“没想到社区请来的老师是字节跳动剪映课程专家,他教的不仅是剪辑技巧,更是新媒体时代的表达方式。”这个沉迷于宅家的i人青年,如今开始在短视频平台主动分享生活,剪辑工具成了她与世界对话的新声带。
随着古琴、书法等新课陆续上线,金泰苑社区“青创社区”青春版图持续扩展。古琴社群中,青年们在丝弦震颤间触摸《登鹳雀楼》《冷月》的千年遗韵;书法研习班上,墨香氤氲的宣纸承载着《曹全碑》的飘逸风骨……这些融合传统与当下的文化触点,让异乡青年在“创造美”的过程中,逐渐消弭了漂泊感。
结束课程后,大家一起讨论着周末出行计划。这或许正是现代都市应有的模样——让每个异乡青年都能在此扎下文化根系,让“暂住”变成“栖居”,让社区成为可触摸的故乡。
青年加盟社区形成治理共生圈
他们不仅是学员,更是社区共建者。来自985高校的手机视频剪辑课学员小李,如今也是小区物业管理会成员,积极参与了电梯更新、物业选聘、公共空间改造等社区事务……
在社区工作人员的支持下,小李不仅建立起楼道代表单元群,更带动了一批青年业主参与小区建设,这种从“被动参与”到“主动创造”转变,正是“青创社区”的内核——让青年从文化消费者蜕变为社区治理“生产型伙伴”。
“社区给了我们舞台,我们也要点亮社区的星空。”从小李的话中,“青年伙伴计划”如愿实现了社区与青年的双向奔赴。在“金太阳·志愿服务站”,萧山区人民法院青年法务工作者、萧山区税务局青年税务师组成的移动法律服务工作室,已为百户家庭提供遗产继承、财产纠纷等专业咨询,将个人专才转化为社区治理的“智治”力量。
遛狗牵绳、清理粪便、主动避让行人……这些曾困扰社区的养宠难题,正在慢慢破解。从“文明养宠小贴士”到“萌宠出道”线上活动,再到“宠物电子档案”,依托“青年宠物友好群”这一创新平台,青年在互动中逐渐形成“养宠责任共同体”意识,青年宠物主从“被管理者”转化为“治理主力军”。
全龄友好服务破解青年后顾之忧
青年与城市,本应是一场双向奔赴。
面对青年群体“家有老小”的痛点,金泰苑社区“全龄友好服务体系”给出暖心答案,破解青年后顾之忧。
聚焦育儿需求,婴幼儿成长驿站打造绘本共读、音乐游戏等公益早教课程,更有“萧宁儿”婴幼儿家长养育技能提升专业课堂项目,构建生活照护、技能培训、感知训练等全方位科学育儿体系;着眼于儿童成长,“超能萧战队”假日学校随即推出“职业体验+文化研学+书画课堂”组合餐,切实解决儿童假日托管难问题;在老年学堂,金泰苑社区编织太极养生、经络指导、电吹管特色课程网络,勾勒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多元生活图景,让青年双职工家庭吃下“定心丸”。
从文化认同到治理参与,从个体发展到代际共融,金泰苑社区正书写着青年与基层治理双向赋能故事。未来,社区将继续深化服务链条,联合“社区合伙人”共同打造“青创社区”,让“此心安处”真正可感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