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山区第三高级中学207班 祝天娅
看完电影《潮》,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这部聚焦“萧山围垦”的影片,不仅是一部历史的回溯,更是一曲关于“百折不挠”的生命赞歌。在钱塘江的怒潮与沙地人的血肉之间,我看到了人类最原始也最动人的力量——那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倔强,那种在绝望中仍紧握希望的执着。
“潮水冲不垮的,是人心筑起的堤坝。”影片中,桃源村的村民一次次用竹筐、扁担和血肉之躯对抗汹涌的潮水。他们围垦的土地被冲毁,又重建;重建后再被冲毁,再继续……这种近乎悲壮的循环,让我想起导演万波的话:“他们不知道未来会怎样,但为了生存必须坚持。”这种“向潮水夺地”的精神,不是浪漫化的英雄主义,而是普通人为了活下去的本能挣扎。他们肩上挑的不仅是泥石,更是对土地的渴望、对后代的承诺。
“失败不是终点,而是重新站起的起点。”最触动我的,是影片对“失败”的诠释。围垦54.61万亩土地的奇迹背后,是30多次大规模失败的血泪史。每一次潮水冲垮堤坝,都像一场无声的宣判,但沙地人却用沉默的坚韧回应:“再来。”这让我想到生活中的我们——面对职场挫折、学业压力、生活困境时,何尝不是在“围垦”自己的未来?电影里的扁担与泥泞,何尝不是我们手中的键盘与脚下的荆棘?
导演用诗意的镜头将钱塘江大潮的壮阔与围垦的艰辛并置——潮水如巨兽般咆哮,而人们如蝼蚁般匍匐劳作。这种视觉冲击下,我既感到人类的脆弱,又被那份“愚公移山”般的信念震撼。正如电影中的台词:“潮水可以冲走土地,但冲不走人心。”
《潮》不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面镜子。它照见了祖辈的苦难与荣光,也映出了当代人的焦虑与勇气。当我们抱怨生活“内卷”时,或许该想想——比起用血肉对抗潮水的沙地人,我们手中的“工具”已先进太多。推荐每一个正在经历“人生围垦”的你走进影院,让钱塘江的潮声冲刷内心的浮躁,重拾那份最原始的、百折不挠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