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鸿德
我们来的时候,正是晒秋好时节,但见金黄的玉米、火红的辣椒、橙黄的南瓜和各色豆类铺满广场的晒盘,再加上跳跃其上的点点阳光,让我们分明感受到了当地村民满溢的喜悦。在婺源,家家户户都有晒秋的习惯,随着老百姓日子越过越红火,晒秋更像是晒丰收、晒喜悦、晒幸福!
去婺源看油菜花是一个很久的愿望。但当地的朋友小俞说,人太多太累,油菜花哪里都有,这个初冬不冷,不如去欣赏晒秋,定有惊艳。我们欣然前往,同游还有夫人、潘益平、任晓红。
婺源是一个以整个县城命名的全域国家级景区,景点甚多,不仅峰峦叠嶂、峡谷深秀、溪流潺潺、林木葱郁,其古道驿站、奇峰怪石、茶亭廊桥、古树名木、高山花海、小桥流水等构成了极具层次感的自然景观。更留存有以徽派建筑为主体的人文景观,文风盛行、名人辈出。其原为徽州一府六县之一,骨子里承载的是深厚的徽派文化,主要语言为婺源徽语,典型的身在江西魂归徽,因此这里布局和建筑结构都属于徽派,是古徽州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素有“书乡”之称,一代理学宗主朱熹就诞生于此。今“文公山”上的古杉群即为其于南宋绍兴二十年回乡省亲时在其祖墓周围按八卦布局手植,历经八百多年风雨,现还存16棵,被誉为“江南古杉王群”。
“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 石门村虽是小小自然村,却是一个拥有800余年建村史的徽派古村。我们在村干部的引领下,沿着田野水泥路和樱花游步道绕村一周。但见村外青山远偎、沃野芳香,在冬雾的笼罩下若隐若现;村边溪水萦洄、古树参天,月牙形绿洲半抱村落;村内石板小道、粉墙黛瓦,人间烟火与青山绿水交相辉映。一幅天人合一的山水小卷徐徐打开,尘世的喧嚣瞬间被远远抛却身后,只剩内心的平和与这里的山水温柔相拥。
远处绿油油的田地里,背靠青山竖立着几个硕大的标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村口摆满了各种农货,算是对青山绿水的践行成果。几棵老樟树,生生扎根在田地里,俨然石门村代代相传的老祖宗,粗壮的树干长满岁月的纹路,见证着村里的兴盛变迁。繁茂的枝叶好像一把巨大的伞盖肆意舒展,洒下一地斑驳的光影,凉风拂起,树叶沙沙低吟起悠悠村事。树下,有三三两两的老人在拉着家常,讲述着那些口耳相传的故事;有小孩儿嬉笑奔跑,纯真的笑声在空气中回荡,为安静的村口平添朝气;有几个回乡的青壮年在神侃五湖四海,“偷得浮生半日闲”。
小溪穿村而过,一路欢歌,是石门村的动脉。水清澈见底,水底沙石和游鱼清晰可见。溪边,几个妇女们蹲在石阶上捶打着衣物,欢声笑语随着水波一圈圈地荡漾开去。偶尔有几只鸭子在水中嬉戏,欢快地扎进水里,又扑腾着浮出水面,溅起晶莹的水花一朵朵,给静谧的小溪带来勃勃生机。河两岸落叶乔木形成一片原始生态,有的直拔云霄,有的卧跨两岸,有的婆娑爪牙,有的舒缓轻舞。弯口绿荫林下,一座环形雕塑内,两只蓝冠、黄喉小鸟雕像相依相偎,这里是国际鸟类红皮书极危物种蓝冠噪鹛的栖息地,每年4月到7月,小家伙们就会飞到这里来,在两岸的古树上筑巢繁衍。村民们也会自发组建护鸟队,撑着竹筏、沿着河水巡护,让蓝冠噪鹛们安心繁衍生息。
从小溪边绕进村内,沿着蜿蜒的石板路前行,眼前是错落有致的徽派民居。白墙黑瓦在日光下熠熠生辉,马头墙层层叠叠,如跳动的音符,奏响着时间的旋律。墙壁上,岁月留下的斑驳痕迹,是时光精心绘制的画作,自然贴切。每一道裂痕、每一片青苔,都深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走进古宅,精美的木雕、砖雕、石雕镶嵌在门楣、窗棂、梁柱之上。木雕人物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或促膝长谈,或颔首微笑,或举杯畅饮,团聚一家其乐融融;砖雕花鸟鱼虫灵动鲜活,呼之欲出,或展翅高飞,或游弋水中,或结伴游戏,尽显自由欢畅的动物本性;石雕瑞兽威严庄重,或爪牙咧嘴,或横眉竖眼,或潜猎假寐,守护着这方神圣的家园。这些巧夺天工的技艺,每一处细节都凝聚着先人们的智慧与心血,也让石门村有了文化的发酵。
小巷地面青石铺砌、干净整洁,民宿、农家乐、酿酒坊、茶舍等随处可见。村中心的申明亭、蓝冠噪鹛科普馆、湿地公园研学基地、非遗展示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人文景观则处处展现着当地农民的智慧和内涵。我们来的时候,正是晒秋好时节,但见金黄的玉米、火红的辣椒、橙黄的南瓜和各色豆类铺满广场的晒盘,再加上跳跃其上的点点阳光,让我们分明感受到了当地村民满溢的喜悦。在婺源,家家户户都有晒秋的习惯,随着老百姓日子越过越红火,晒秋更像是晒丰收、晒喜悦、晒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