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黄婷
近日,位于北干街道江南之星公寓出现了6辆外卖小哥专用的“共享单车”,引发社会关注。骑手到达小区停好电动车,拿上外卖换骑共享单车上门送货,既节约了时间,也节省了体力,有效打通了配送“最后100米”,也让这个社区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儿。
近年来,新就业形态蓬勃发展,外卖骑手、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日益成为支撑市民日常需求、推动城市发展的关键力量。然而,他们在工作生活中也面临着重重困难。
以外卖小哥为例,当前,不少小区实行人车分流,外卖骑手在送餐过程中常常会遭遇停车难、进门难、找楼难等问题。而在江南之星公寓里,就很好地聚焦到了这些难题。在对社区副书记的采访中得知,由于管理需要,小区严禁外卖小哥电瓶车入内,但考虑到小区面积大、人多,外卖体量大,在获得居民支持后,开始推出了“星骑乐”友好共享单车。不仅如此,小区还为这些小哥制作了缩小版“小哥友好地图”,方便他们更快找到送货楼栋。
一枝一叶总关情,最是“小事”显担当。“共享单车”的推出,看似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却体现了一座城市的民生温度。如今,在萧山各个镇街、社区,民生服务正逐渐延续到新就业群体身上。
城厢街道东白马湖社区专门推出“东启假日成长营”春假托管班,并特意走访位于街区的城厢小哥驿站,为外卖小哥的子女提供减免名额,缓解他们的照顾压力;全区公益行动共推出200余个“歇会儿吧”,为新就业群体提供一个热可纳凉、冷可取暖、急可如厕、伤可用药、累可歇脚的休憩空间……
萧山的智慧不仅体现在这些温暖细节上,更在于将新就业群体转化为城市治理的参与者:盈丰街道以“小哥码”为牵引,让他们兼职承担起交通安全宣传员、政策宣传员和安全保卫员,组建“平安骑手”等队伍;宁围街道引导骑手参与社区居民议事,在基层治理中崭露头角。这些案例也表明了,在萧山,新就业群体正从“服务对象”转变为“治理主体”。
当然,这些“暖新”实践也带给我们诸多启示。一是城市治理的最高境界,是让每个奋斗者都能感受到尊重和温暖,让每个个体的发展都能与城市进步同频共振。二是面向新就业群体的暖心服务,不应当是简单的政策叠加,而是以“需求导向”,加强社会参与感,让城市治理从“政府独奏”变为“社会合唱”。三是“最美城市”是开放的,是包容的,让建筑工人、环卫工人、外卖快递小哥这些户外工作者,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都能由衷地感受到方便随和温暖,这是一座城市的最大文明和底蕴。
希望萧山更多地方都能涌现出这种细微的“暖新”小事,让新就业群体在城市中感受到更多的尊重与关爱,实现城市与新就业群体的“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