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评论员 傅小慵
近日,上海内环内高架道路已实现无人机自动巡飞全覆盖,查处“分心驾驶”的龟速车是主要目标之一。对此,网友纷纷表示“大快人心”。
众所周知开快车、超速易引发交通事故,殊不知“龟速车”亦是当下的一个“顽疾”。
所谓“龟速车”,就是那些在道路上,尤其是高速公路或快速高架路上行驶的,速度明显低于正常水平的汽车。坊间戏称其为“移动路障”,倒挺形象的。因为这些车子虽然在行驶中,但速度很慢,让尾随的车辆不得不变道赶超。如果车道旁是实线,甚至会引发跟随车主的路怒症,无形之中增加了道路上的变量,增加了事故风险。若在交通高峰期遇到这种“龟速车”,只需要几辆就会大大降低通行速度,甚至形成几个拥堵点。
有研究已经表明,当车辆行驶速度每降低10千米/小时,道路通行能力下降约15%,可见“龟速车”也是造成道路拥堵的原因之一了。
有一个案例是2024年9月15日,在沪蓉高速湖北境内发生一起事故,由于慢车道内一辆小车以极低速度行驶,结果被后方一辆轻型货车猛烈追尾。
前车之所以成为“龟速车”,主要原因或许还是对低速行驶的危害没有认知,他或许认为自己只不过是开得慢了一点,并没有阻碍交通。
由此,亟需全社会普及“龟速车”也是违法的概念,同时还要适度调整交通事故处罚上的标准。比如说被抓拍到“龟速”次数达到几次,就要接受记分罚款等处罚。或者在前车“龟速”导致后方车辆追尾时,不能将责任全部推给后方车辆等。
事实上,如今已有一些城市开始重视“龟速车”问题,并开始类似的整治。比如成都的方式是发现“龟速车”后,会通过道路LED显示屏、手机短信等方式对驾驶员进行提醒,之后进行视频回溯,若存在开车玩手机等驾驶违法行为,再进行处罚,一般是记3分并处以50到100元不等的罚款。上海今年开始利用无人机锁定,对于边玩手机边开车的“龟速车”驾驶员,处以记3分、罚款200元的处罚。
但对现实中形成“龟速车”,还是要区别对待。比如那些实习期的新手,上快速路或高速公路的胆略不够,加上驾驶技术不成熟,导致速度过慢。这些“龟速车”并非刻意为之的,还是情有可原。
真正需要被整治的,主要还是不文明驾驶行为导致的龟速,比如看手机回微信、手拿手机打电话等。如今行驶在城区道路上,经常有车子在红灯变绿时不能第一时间启动,往往要后面车辆按喇叭催促了才匆匆上路。这些龟速行驶的车主基本无一例外,都是在低头刷手机。不过,现在由于自动驾驶技术的进步,有些车辆能在高速上自动行驶,车主解放了双手,有可能会刷手机,但并不影响车速。对于这种新情况,可能也需要抓拍后甄别是否启用自动驾驶功能。
此外,深究“龟速车”的原因,还是会回到手机成瘾的时代难题。刷短视频已经成为很多人的习惯动作,进而形成肌肉记忆,并带入到不同的场合,开车也不例外。当注意力涣散已成为一个时代的“顽疾”时,就需要全社会认知高度的提升,才有可能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