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14日 星期四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好汉不挣六月钱

  清人仿宋图册 河南博物院藏

  文/陈默

  俗话说,“热在三伏”。作为一年中气温最高,潮湿且闷热的时段,三伏天被认为是“最难熬的日子”。在没有空调的古代,老祖宗靠啥续命?其实,当你走进博物馆,老祖宗那松弛的“消夏”画风,足以窥见古人跨越时空的“纳凉智慧”。

  《清人仿宋图册》是河南博物馆馆藏的清代作品,描绘的是宋人消夏图景。我参观时就想,和此图相比,现在的天幕,那真是太简陋了。书卷、香炉、案头清供、乐器、文房用具等等这些不太日常的雅物是所有古代“消夏图”中常见的陈设。其实这和“消夏”没有什么直接联系。或许,只是古代那些士人们的浪漫主义情怀。

  农村有句老话,“好汉不挣六月钱”,意思是说,6月份这么热的月份,是不适宜下田耕地的。如果大热天去田地里耕种,是很容易晒伤,搞坏身体的。所以,这个钱吃不消赚。

  关于夏天,古今中外,有同一个主题,那就是“躺平”。

  契诃夫在给友人的书信里说:“我要拼命尽量多赚一点钱,以便夏天可以什么事都不干”;鲁迅说:“热,极热,上半天玩,下半天睡觉”;胡适说:“天热不能做事。”

  这些标识都记录在他们的作品集里,看来他们都同意“好汉不挣六月钱”这个观点,用现代人的话说,就是夏季宜躺平。古代没有“躺平”这个词,白居易说:“何以销烦暑,端居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这个时候,人怎么办呢?古人说,要高卧。

  高卧,乃指安闲舒适之躺卧,如同高枕无忧,悠然自得。古人常以此形容生活闲适,无忧无虑之态。《晋书》记载:“陶潜尝言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此即高卧之安逸的写照。当然,中国人总会把客观与自然的东西,赋予精神内涵。于是,高卧就有了隐居不仕,超脱尘世的含意。古人多有才情横溢却假装不愿涉足仕途者,他们以高卧为饵,一边表达了对世俗名利的淡泊与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一边等待着朝廷的召唤。《世说新语》记载,御史中丞高崧对谢安说:“卿屡违朝旨,高卧东山,诸人每相与言:‘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高卧不是真的卧,消夏也不同于“躺平”,就好比契诃夫在消夏前要拼命干一下活,休息一阵,再干一阵活。也因此,谢安结束高卧就出入朝廷,终成名臣。

  谢安高卧的地方,称为东山,按史书的记载在会稽山阴县。这个地方,是东晋人“躺平”或者说高卧的圣地,因为距离不远,连带着我们萧山也进入了那些隐士的视野。比如许询,他一面把城里的大宅捐了,一面在郊外城西的山上建个房子,住在山里的房子,终于可以远眺钱塘江,他萧然自适,就有了萧山这个名字。可见萧山这个名字和夏天的关联很大,因为我想大冬天,这个许询也不可能住到山上受虐,还“萧然自适”。所以萧山这个名字,本该是安静、自然的。俯瞰了钱塘江的潮起潮落,更能对生命有从容的领悟。

  其实,所谓的“躺平”,并不是什么也不干,而是在政治上不追求,在精神的世界里不断充实自己。那种无所事事的发呆,也并非文人雅士的追求,不然时间就会失去意义。北宋诗人唐子西说:“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苏东坡也发表感言:“无事此静坐,一日是两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既然这样,就该找点事干。

  在谢安高卧的山阴,这些人在暮春就聚首了。他们写道: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他们的目的是什么?“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倘若真是日长如小年,那哪有快乐可言。

  人生不在这里追求,就在那里探索。什么是快然自足?《论语·述而》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无论哪一种姿态,唯有“乐”的姿态,才是最好的姿态。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时评
   第04版:综合
   第05版:天下
   第06版:文化 漫谈
   第07版:公益
   第08版:影像
好汉不挣六月钱
“转弯抹角”中见古人生活气
倾听夏虫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