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志泰
近日,我们一行二十余人,专程从杭州来到山西运城,瞻仰傅作义将军故居。半身铜像一生事,写尽了傅作义将军的生平事。
傅作义(1895—1974),字宜生,山西荣河(今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孙吉镇安昌村)人,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国民革命军高级将领,闻名中外的爱国抗日名将,参加过长城抗战和绥远抗战。1949年1月促成北平和平解放。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水利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等职。
走近村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白色墙面上,“将军故里”“黄河娇子”这几个醒目的红色大字。故居前有一条小巷,白色的石牌坊上,刻着“仁义巷”三个大字,两边石柱上是一副“在历史关头担大义、为中华民族建奇功”的楹联。小巷公园广场中心,是一尊傅作义将军的半身铜铸像,总高189.5厘米,底座正面宽62.7厘米,寓意将军出生于1895年6月27日;底座层高23厘米,寓意他担任水利部长23年;底座上层高13厘米,寓意他抗战13年;底座侧面宽57.4厘米,寓意他1957年4月曾回故里;像高74.4厘米,寓意他1974年4月逝世;底座中部高79厘米,寓意他享年79岁。铜像背后的一排墙面上,用图片加文字说明的形式介绍了这位“布衣将军”的主要事迹,分别是“涿州英明仁勇之举感天地”“十三年抗战血浣山河开两先”“北平义举家国情怀贯古今”“耿耿丹心躬亲治水二十三年”。图文之间是开国领袖毛泽东在不同时期评价傅作义的手迹:“涿州之战,久耳英明。绥远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战的先声。”“和平解放北平,宜生功劳很大,人民永远不会忘掉你。”“在水利这一行先生是钻进去了”等等。铜像右侧的一堵墙面上,是“傅作义生平大事纪要”。
走到仁义巷1号,就是将军的故居了,又称“傅家院”,系傅作义祖父傅文鼎所建,距今已有170余年历史。新中国成立后因破损严重,先后经过了三次翻修。故居大门入口上方有砖雕“福临”两字,门的两侧是一副“功勋彪炳千秋史,品德传承万代人”的对联。跨进大门门厅,两边墙上挂满了一幅幅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赞扬傅作义的语录。从门厅出来,是两个连在一起的普通农家院落,土墙黛瓦,一如布衣将军那样透着满满的质朴。其中一个院落是傅作义祖父母和父母居住的房间。傅作义就是在这里出生并生活了十多年。还有一个院落是傅作义的纪念展室,门口上方挂着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的“傅作义生平”匾额,门侧还有黑底金字的“侠胆著春秋”“仁心存道义”“横眉驱鬼魅”等门幅。展室共分家世渊源、投军报国、涿州守城、铁血御侮、戎边治绥、烽火兴学、桑梓情怀、布衣本色、义举千秋、碧水丹心、肝胆相照、心系统一、故居沧桑等十五个部分,展出各个时期珍贵的历史照片150多幅,全景式展示了傅作义将军的人生历程、卓著功勋、人格魅力和精神风范,让参观者深受教育,高山仰止,催人奋进。
故居的西侧,有一棵参天大树,树下立一大理石石碑,碑文记载,这是一棵报国树,是傅作义幼时种植,寓意为立志成才,长大报国。在他和亲友们的精心管护下,树木长势茂盛。1938年冬,日寇进村后,因挟傅作义长城、绥远抗战之恨,对全村进行了报复性烧杀,这棵树则不幸成了日本鬼子任意迫害村民的“练刀树”“活人靶”,树身也留下了数计刀伤。半个世纪过去了,这棵百年古槐不仅没有衰枯枯萎,而且更加挺拔昂劲。特别是树身上残留的一处永远不能吻合的刀痕和每天都在流淌的树液,既是日寇侵华的铁证,更是无辜受害者的泪诉。为了牢记这一沉痛的历史,村民们又把“报国树”更名为“抗战树”。1957年4月,将军回归故里,站在树下,对乡亲们英勇无畏的抗战精神给予高度评价,对村民们惨遭日寇迫害深感内疚心愧。当晚,他住在树下堂弟傅作维家的西房,以表达迟到的怀念之情。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通过参观将军故居,傅作义一以贯之的爱国精神,“坚定走人民道路”的无悔抉择,奋斗、坚韧、朴实、勤廉的高洁品格,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