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18日 星期一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徐金祥:在50℃的轨道上“摸脉问诊”

  ■记者  王美琳  孔鹏飞

  实习生  沈雨田  通讯员  李易璇

  中午11点30分的杭州地铁姑娘桥车辆段,5号线轨道维修组正在开工前安全会,工班长徐金祥,细致叮嘱着注意事项,“安全帽戴正,工装穿好,工具清点仔细,记录做好。”

  12点30分,日头毒辣,室外气温38℃,头顶玻璃棚顶聚焦着阳光,脚下钢轨温度已飙升至50℃,热浪蒸腾,几乎能煎熟鸡蛋。在这滚烫的铁轨旁,工班长徐金祥要和同事们一起,给轨道做细致的“体检”。

  轨道检修,主要通过调整轨道几何尺寸,维护良好的轮轨关系,确保地铁车辆安全平稳地运行。中午12点到下午3点是调度空窗期,也是一天里太阳最毒、钢轨很可能发生形变的时间,因此,他们要在这个时间,争分夺秒作业,排除安全隐患。

  “第一步是要对石渣饱满程度进行修补。”徐金祥解释,“先用大拉耙将石砟从轨道间清出,在两侧垒成整齐的‘田埂’,再用四齿钉耙仔细修整,压实枕木下的石砟。这能提高轨道稳定性,减少列车振动。”

  这是个力气活,工具、石砟沉重,清理过程还会带起阵阵白烟,作业不到10分钟,豆大的汗珠已从徐金祥的额头上滚落。厚实的工装紧贴后背,迅速被汗水浸透。

  “鞋子也湿透了,这种鞋是防刺穿防滑防砸的,顶部有块钢板,所以很重,大概六七斤,几乎是密不透风的。”徐金祥抹了一把汗,安全帽扣带在脸颊勒出深红的印痕,脸上的笑容依旧不减,而一边的同事胡生阳则提醒他悠着点,力气均匀些,“怕他中暑,大中午的干重活,容易头晕,而且速度慢下来也能保证修整质量。”胡生阳这样解释。

  徐金祥记挂着进度,刚放下钉耙,又抄起铁路支距尺,蹲身测量道岔导曲线支距尺寸,“别看我们拿着‘大老粗’的工具,但是做的工作都是相当精细的,这种维修要达到验收标准,都是要求轨道精调范围需调整到毫米级别。”他说。

  就像医生“望闻问切”,做好这份工作,经验、眼力缺一不可,有时候不仅要靠精密仪器测量,他们也需要目测,查看铁路是否存在超高、超平、弯曲、不平顺等情况,任何异常都得立即记录标注,随后修复。

  “要贴住轨面,像这样趴着。”徐金祥整个身子趴下,侧脸目测,脸颊距发烫的钢轨不足十厘米,汗水顺着安全帽淌进眼睛。每走两步就要停下贴轨目测,厚胶底劳保鞋在石砟上踩出吱呀闷响。“他是老铁路人,有双火眼金睛,看得比我们都准。”同事吕方堃在一旁竖起大拇指。

  这样的高温天,最怕的就是中暑。每次出发前,徐金祥必检查自己的“防暑包”——4支藿香正气水、一瓶人丹,“中暑的情况都是突发的,最好是出发前喝上一瓶,作业过程中,感觉头晕的时候赶紧喝一瓶,很快就能缓解。”

  13点40分,作业进入尾声。就像外科大夫做完手术要清点,临行前,徐金祥和同事们再次清点设备、工具,拍照记录,确保“工完料清”。

  他们不是医生,却为铁轨“摸脉问诊”,用钢铁意志守护着千万人的平安出行。

  “我父亲也是个老铁路,因此小时候我就对轨道上的事情很熟悉。”谈起父亲,徐金祥眼神很亮,顺着轨道望向更远的地方,“我马上40岁了,在铁路上走了九年半,从一个小伙子变成师傅、工班长,最初的兴趣也变成了一份责任和热爱。所以天热也好冷也好,我们都不怕吃苦,只要列车运行安全,心里就踏实了。”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调查
   第04版:综合
   第05版:天下
   第06版:太阳花
   第07版:公益
   第08版:教育
徐金祥:在50℃的轨道上“摸脉问诊”
我区强化水产品质量监管 胶体金快检技术筑牢安全防线
我区启动“硒望之光·善行五年”慈善捐赠行动
上海长征医院骨科专科联盟落户萧山
职业初体验 梦想正萌芽
2025年区总工会“匠心学院” 优秀班组长训练营结业
2071M路将周日试运行 蜀山板块居民通勤效率再升级
我区召开宗教界全面从严治教推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