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蒋超
新学期伊始,一款“儿童指纹水杯”登上热销榜,成了不少家庭的“开学标配”。这些指纹水杯售价比普通的水杯高出近一倍,其宣传的卖点在于有效防止校园恶作剧,或避免“误饮共杯”,让孩子喝水更安全。有的指纹水杯还多了一项功能,家长可以通过蓝牙连接小程序,查看孩子的饮水记录。
指纹水杯的热销,折射出当代家长对孩子安全的高度关注。有网友认为,这相当于给孩子的校园生活配备“贴心保镖”,限制了非本人使用水杯,从物理层面上减少了风险,也避免孩子之间的“误饮共杯”,尤其是在传染病高发季节,能给孩子多一层保护。
然而,“高科技”背后的现实问题,也不能忽视。比如指纹识别的有效性问题,特别是儿童的指纹识别率一直不高。有消费者反馈,孩子手指脱皮时指纹识别失灵,打不开盖子,连水都喝不上。再比如水杯的续航问题,目前水杯自带的电池实际并不大,需要频繁充电。如果没有及时充电,水杯没电时也无法打开。
所以,消费者冷静思考后也许会发现,这所谓的“高科技”水杯,实际价值可能并不像价格那般高。
指纹水杯看似高效解决了“误饮共杯”问题和恶作剧现象,但却更像是将“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交边界感”“如何应对校园中的小摩擦”这些复杂的、多维度的教育问题,简化并置换为一个通过消费就能解决的“产品功能问题”。
其实,成长本就是一场不断试错、积累经验的过程,许多问题并不是靠几款产品就能解决的。回顾我们的学生时代,同学间的物品分享、交流互动,乃至适度的冲突和解决冲突的过程,都是成长中必然要经历的环节。这是无法通过消费和技术捷径完成的“练级”过程。如果只是依赖科技产品对孩子进行全方位防护,恐怕最终会影响孩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说到底,真正的“安全神器”不是指纹水杯,而是孩子心中对规则的敬畏、对责任的理解。相比之下,家长培养孩子尊重他人物品的意识,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卫生习惯、增强自我防护意识,教会他们分辨什么是不合理行为,培养他们拒绝他人不当行为的勇气,显然更有教育价值。
对于学校而言,是否对孩子们的恶作剧行为有相应的规范和引导,有无正确的足够尊重儿童心理的处理办法,也尤为重要。这些无法被量化、无法被技术加速的“慢功夫”,或许才是孩子健康成长所真正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