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11日 星期四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企业码”的高效服务点赞

  ■本报评论员  王俞楠

  近日,一条关于萧山企业1小时“零次跑”完成信用修复的消息收获了不少点赞。

  这一功能今年7月上线。萧山创新开辟信用修复便捷通道,企业无需线下奔波,只需登录微信电子营业执照小程序,进入“企业码”萧山专区,即可根据自身失信情形(如经营异常名录移出、行政处罚信息修复等),在线完成信息填报与材料上传。申请提交后,系统会自动流转至相关部门后台。依托跨部门数据共享与协同机制,工作人员会快速完成信息核实与审核,第一时间通过“企业码”向企业反馈结果,整个流程高效闭环。

  信用,是企业在市场经济浪潮中立足的“生命线”,更是决定竞争力的“无形资本”。对企业开展信用评价,绝非为了让失信企业“一锤定音”式“社死”,而是以监督为手段,引导企业在法治轨道上规范经营、诚信履约,最终构建健康有序的市场生态。

  不可否认,现实经营中,企业面临的履约环境复杂多样,部分信用瑕疵的产生并非源于主观恶意:有的是受不可抗力影响导致履约延迟,有的是在经营困境中偶发失信,但在恢复运营后积极采取措施消除影响。然而,滞后的信用记录往往如“旧疤痕”,持续制约企业参与招投标、获取融资等关键经营活动。

  而完善信用修复机制,正是承认企业发展的动态性,避免“一失信用终身受限”的固化评价,通过正向激励机制,引导企业及时主动纠偏、重拾信用,让“知错能改”的企业能更快摆脱历史记录束缚,轻装上阵,回归市场。

  萧山1小时“零次跑”企业信用修复机制,无疑是对这一正向激励的深度呼应与实践升级。

  这一服务的落地,核心在于打破了数据“孤岛”。过去,企业的基础信息、信用信息、监管记录、处罚档案分散在市场监管、税务、行政审批等多个部门,审核时需跨部门协调、反复核验,不仅耗时耗力,还容易出现信息偏差。如今,“企业码”将这些多维度数据关联集成,部门间通过内部数据共享即可完成申请核实,大幅压缩了审核周期,从根源上提升了服务效率,也减弱了信用评价的滞后性。

  更值得关注的是,萧山并未忽视“数字鸿沟”问题。针对部分中小企业主、传统行业经营者不熟悉线上操作的情况,区市场监管局主动提供上门指导服务,工作人员手把手协助企业填写信息、上传材料,用“贴心办”确保便捷服务覆盖所有有需求的市场主体。

  当然信用修复并非“想修就修”。申请信用修复需符合法定条件。比如,行政处罚信息修复,要求纠正违法行为,并有期限、公示等方面的要求;针对纳税信用失信信息的修复,国家税务总局明确了19种情节轻微或未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行为,及相应的修复条件。此外,还规定了不得修复的情形。

  高效服务可以扩大“信用修复”的正向激励作用,但也唯有坚守这些准则,才能避免信用修复沦为“失信保护伞”,确保市场秩序不被扰乱,让诚信企业的权益得到切实保障。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时评
   第04版:综合
   第05版:天下
   第06版:文化 悦读
   第07版:广告
   第08版:影像
为“企业码”的高效服务点赞
真正的“安全神器”在心里
美好的事物值得更多流量
消费者的选择不应被“缩水”
如此“打赏”
给网红猩猩看手机视频 到底在娱乐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