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评论员 俞海波
日前,“话费最低50元起充被质疑不合理”这一话题冲上了热搜,引发了不少网友共鸣。
事情起因是有网友反映,第三方话费充值平台普遍设置50元及以上起充门槛,无法进行10元、20 元小额话费充值。
媒体调查发现,早在去年12月,就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帖称,一些第三方平台低额度充值选项全都消失不见,最低充值金额变成了50元。到现在,问题不但没有解决,反而成了常态,有些平台最低充值额度甚至高至100元。
目前,仅有三大运营商官方App支持小额充值。就连使用人数很多的运营商官方微信小程序,除了中国电信之外,也不再支持小额充值。
为什么会变成这样?运营商方面的说法是“保障账户安全”“小额充值合作协议到期”。实际上,就是运营商变相关闭第三方平台小额充值的渠道。
所以,充不了小额话费这件事的关键,不在第三方平台,而在运营商。只要运营商不开放小额充值渠道,第三方平台肯定是没办法去掉充值门槛的。有网友指责第三方平台搞“霸王条款”,剥夺消费者选择权,这就是假装看不见房间里的大象了,该问责的是运营商才对。消费者再有道理,也不能要求第三方平台去做办不到的事。
现在的问题是,小额充值的渠道有没有存在的必要?
从现实角度来说,需要小额充值的用户,一般都是每月套餐费用较低的用户。根据三大运营商的财报,2024年移动用户突破10亿户,其他两家也分别接近5亿户。哪怕只从用户规模上推断,低月费的用户绝对数量也是不小的,更何况还有更精准的指标——ARPU(每用户平均收入)。2024年,三大运营商的ARPU均在40元至50元区间,这也就意味着,月消费在40元以下的用户,不仅绝对数量较大,甚至相对数量也是不小的。生活中我们也能发现,许多老人以及学生用的就是费用较低的套餐,另外还有一批“保号”套餐的用户,这些用户肯定是有小额充值的需求的。用户需求不小,怎么会没有存在的必要?
从法理和情理的角度来说,关闭第三方小额充值渠道,本质上是在剥夺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特别是在技术上根本不存在障碍的情况下。第三方平台能够快速充值,本来是运营商为了吸引更多用户而提供的便捷服务,也因此赢得了不少用户的好评。但是如今进入存量市场竞争,就开始对第三方平台设限,服务“缩水”,未免有些不地道。
服务“缩水”就像温水煮青蛙,消费者不可不警惕,因为这往往意味着消费者选择的“缩水”。以话费套餐为例,如今哪怕是在官方App里,消费者想自主换套餐,也往往只能向月消费更高的套餐更换,没办法进行“降级”,廉价的8元、18元套餐更是隐藏选项,只有主动拨打人工服务热线或者到服务厅跑一趟才能办下来。究其原因,无非是运营商追求ARPU,“迫使”用户进行高消费。这种做法,跟设置充值门槛异曲同工。
为什么官方App上依然可以小额充值呢?一方面,显然不能完全关闭小额充值,毕竟需求存在,关了容易引发投诉。另一方面,可以给官方App引流,增加用户和安装量。如果消费者想要充小额话费,就必须要安装App,要充值就要不时打开,App的月活量就上来了。然而这样的小心机,不仅有失大企业的担当,也影响企业的形象。
通信服务属于公共事业范畴,民生属性应优先于商业利益。运营商不能仅以“降低运营成本”“提升利润”为目标,保障消费者充分的选择权,应当是运营商的基本职责。把心思放在提升服务质量上,为消费者考虑,让消费者有更多选择,这才是留住消费者的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