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汪志
“暑退秋澄气转凉,日光夜色两均长。”这岁月的年轮转得超快,一眨眼又到了秋分节气了。秋分,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秋季里的第四个节气。秋分位于秋季之中,将秋季平分,故名。《春秋繁露》载:“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之后,我国大部分地区迅速降温,农事也格外忙碌。而秋分时节,“中国农民丰收节”也如期而至,礼赞丰收,致敬辛勤耕耘的农民。
秋分节气,最早确立于古代,是古人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节气。它起源于黄河流域,经过不断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秋分作为其中一个重要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秋分不仅把秋天的90天平分了,这一天太阳几乎直射地球赤道,还平分了昼夜。在农历二十四节气中,只有春分、秋分,都是太阳直射地球赤道,这两个节气均扮演了几乎平分季节、阴阳、昼夜和寒暑的角色。
俗话说“秋分秋分,昼夜平分”。秋分,是一个知天气冷暖的节气,过了秋分节气之后,天气转凉较快,北方部分地区已感到丝丝凉意。此时节有三候:一候雷始收声。古人认为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二候蛰虫坯户。天气变冷,蛰居的小虫开始藏入穴中,并且用细土将洞口封起来以防寒气侵入;三候水始涸。此时降雨量开始减少,天气干燥,水汽蒸发快,湖泊与河流中的水量变少,一些沼泽及水洼处便处于干涸之中。
“白露过秋分,农事忙纷纷”。秋分,是气候与农事、收获与播种的“黄金交会点”。秋分时节,秋收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均已启动。秋收作物已进入成熟末期,南方的水稻,北方的玉米、大豆等秋粮纷纷迎来收割高峰。田野乡村,一派瓜果飘香谷满仓的金秋风光。“万物春分而生,秋分而成。”为此,从2018年起,我国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各地纷纷举办庆丰收活动。同时秋分时节,也正值冬小麦等农作物播种的节点,有“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的农谚。时序虽渐入深秋,但丰收的成果为冬季储备了能量,也为来年的耕种带来了希望。
秋分时节,我国民间有许多传统习俗,如祭月: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中秋节便是由此演变而来。人们会在这一天设桌祭拜月亮,祈求平安和丰收;吃秋菜:岭南地区有秋分吃秋菜的习俗,“秋菜”是一种野苋菜,与鱼片一起熬汤称为“秋汤”;送秋牛:民间善言唱者会挨家挨户送秋牛图,图上印有全年农历节气和农夫耕田图样,并说些秋耕和吉祥不违农时的话;粘雀子嘴:农民会将不包心的汤圆煮好,用细竹叉扦着置于室外田边地坎,希望粘住偷食的雀儿的嘴巴;放风筝:秋分时节气候宜人、风力适中,是放风筝的好时候,民间有在秋分当天放风筝的传统。
秋分时节,天气转凉,养生也尤为重要。此时节要注意保暖,尤其是腹部和脚部,避免受凉;饮食上要注重滋阴润肺,可多吃一些梨、百合、山药等食物;同时,要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如散步、慢跑等,增强体质,但要注意避免过度劳累。此外,由于秋分后气候温差变化大,血管频繁收缩、扩张,加重心脏负担。空气干燥使身体水分流失加快,血液黏稠度升高,血栓发生风险随之增加,因此一定要注重科学防范。
“金气秋分,风清露冷秋期半。凉蟾光满。桂子飘香远。”此时节,蝉鸣渐止,银杏新黄,光阴对折,天地平分一场秋色。这种感受正所谓是:风清、露冷、秋期半、月光凉、桂花香……宋代词人谢逸用寥寥数字,就将节气秋分的特点描写得淋漓尽致。
秋分,是一个收获的节气,金色的秋风,不仅逐渐染黄了山川大地,也吹来了一年之中最盛大的丰收:辣椒红、玉米黄、葡萄紫……今年的秋分将迎来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陆续开始了秋收、秋耕、秋种的“三秋”忙碌,田间地头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放眼望去,让人们由衷感叹:又是一年好“丰”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