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盛凤琴 通讯员 洪斐
10月20日是世界骨质疏松日,今年世界骨质疏松日中国主题:“健康体重,强骨健身”。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静悄悄的流行病”,以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显著升高。浙江省名中医、萧山区中医院主任中医师庄伟表示,体型过瘦或是过胖,都会对骨骼健康带来不利影响。他给出了两个反差病例。
50岁的李女士为维持“骨感”身材,十年如一日拒绝主食与肉类,BMI(身体质量指数)长期低于18。然而,近一年来她频繁腰背疼痛,身高缩水3厘米,一次轻微踏空竟导致脚踝骨折。骨密度检查显示:她的骨骼年龄已达70岁,确诊重度骨质疏松。
低体重为何成为“骨骼杀手”?
其实,骨骼遵循“用进废退”法则,过轻的体重无法对髋部、脊柱产生有效负荷,骨细胞误以为“无需强健”,加速骨量流失。另外过瘦容易导致营养链断裂,钙(每日需1000—1200mg)、维生素D(依赖日照与饮食)、优质蛋白(每公斤体重需0.8-1.2g)是骨骼“建筑材料”,李女士的饮食模式导致三者全面匮乏,这也是导致其骨质疏松的重要因素。
王先生的情况则跟李女士的情况截然相反。45岁的他BMI达32,大腹便便的他自认“骨架结实”,却在一次滑倒后手腕粉碎性骨折。骨密度检测显示:他的骨骼比同龄人脆弱20%。“我这么重,骨头不该更硬吗?”他的困惑,正是许多肥胖者的认知误区。
庄医生说:“肥胖容易出现慢性炎症侵蚀。因为内脏脂肪是‘炎症因子工厂’,持续激活破骨细胞,每年可导致骨量流失1%—2%。另外,肥胖也容易导致肌肉和骨骼失衡,而王先生属于‘肌少型肥胖’,肌肉含量不足导致平衡能力差,而体重每增加10公斤,跌倒时骨骼承受的冲击力翻倍。”
李女士与王先生的经历印证:骨骼健康从不是“越瘦越好”或“越重越稳”,而是追求“动态平衡”的智慧。庄医生说:“守护骨骼,从‘健康体重’起步。对过低体重而言,骨骼失去了必要的力学刺激和营养供给,如同长期闲置的机器,会生锈、报废。对过度肥胖而言,骨骼承受的已非良性刺激,而是过度的机械负荷,并身处一个被慢性炎症和代谢紊乱侵蚀的恶劣内部环境中。”
对此,他提醒广大市民,一是保持适宜体重,定期监测体重、体脂率、肌肉围度等指标,根据身体变化调整饮食和运动计划;二是均衡营养;三是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可选择“有氧+力量+平衡”结合的运动模式,增加肌肉力量,改善平衡能力,减少跌倒风险;四是改变不健康生活习惯,戒烟、限酒,避免过量饮用咖啡、浓茶、含糖碳酸饮料等;五是高危人群,特别是50岁以上女性、60岁以上男性及体重异常者,建议每两年进行骨密度检测,早发现早干预。对确诊为骨质疏松症的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接受有效的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以增加骨密度、降低骨折风险。

